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1.76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知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例如國家頒布了法令,人人都應該遵守,但是有些人因不知法而犯法,這是無心之過,還可原諒;如果是明明知道法令規定如此,卻故意去觸犯,這就是「明知故犯」了。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
全語文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號系統:外語的學習,設計各種不同符號(語言、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的教學參與活動,可以提供學生延伸意念的表達,得到多元的學習。語言的使用以意義為中心:語言學習的目的是溝通,重心在於意義和實用功能,所以語言的教學應在有意義的社會語言事件中,有目的使用語文學會讀寫。語文學習是結合生活經驗:Goodman(1986)主張對學習者而言,語言唯有在社會情境中,在使用的情況下,才具有意義,也唯有在這樣的情況中,語言才容易學習,孩子在聽說和讀寫事件中發展他們的語言,聽說和讀寫事件,都應該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所使用的語言應該是真實的、...
認知能力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或一部分去反應,並從而獲得知覺經驗的心理活動。4.概念(concept):指對人、事、物等概括性的意念。人們辨識事物與分類事物的思考都是以「概念」為基礎。5.想像(imagination):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組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6.判斷(judgement):視為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或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認知、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判斷英文關鍵字: cognition、perception、memory、attention、concept、imagination...
觸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朝戴良有一篇〈錢氏三樓詩序〉,一方面是錢氏兄弟蓋了樓替他們高興,一方面是因為喜愛棲碧、攬秀、玩清三座樓的名字而寫作。文中「詩人見景而生情,觸物而起興」二句,指出詩人往往因為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的情感波動,並將感受透過詩文表達出來。後來「觸景生情」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亦如清人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意指淺顯易懂的詩,大多是因為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或是因為事件而興起的意念,讀起來讓人感受深刻,意味深長,值得再三玩味。
信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信仰不疑的意念。如:「視病猶親是他行醫濟世的唯一信念。」
措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用語詞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例]措辭不當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措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用語詞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例]王教授的論文措詞艱深,使得學生們一時無法領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心中想要滿足的意念、願望。通「欲」。如:「慾望」、「口腹之慾」。
心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意思、意念。如:「我辭職的心意已定,絕不更改。」《七俠五義》第三五回:「他便思前想後,總要把顏生害了才合心意。」
反求諸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就要自我反省,盡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