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瑜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yoga的音譯:(1)謂修行。指控制和運用我們的一切事物和心念,發展直觀的能力,達到解脫或成佛的理想。《瑜伽論記.卷一之上》:「此中意說三乘所有境、行、果法並名瑜伽。」(2)狹義的僅指某種修行方法。如修定或修行止觀,或修八正道。《瑜伽論記.卷一之上》:「修三摩地名『瑜伽』」。(3)指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而內有,事皆唯識。」
半路出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詞采.重機趣》:「凡作詩文書畫……無一不具夙根,無一不本天授,強而後能者,畢竟是半路出家,止可冒齋飯喫,不能成佛作祖也。」
磨磚成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僧人常白日坐禪,欲圖成佛,南獄懷讓禪師乃取一磚於庵前石上磨。僧人問其故,禪師答稱欲磨成鏡。僧人困惑,磨磚豈能成鏡?禪師遂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典出《景德傳燈錄.卷五.南獄懷讓禪師》。後形容因選錯對象,下錯工夫,結果將徒勞無功,一事無成。
大乘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派別之一。興起於西元初,是從反對小乘佛教的注重自己修行為出發,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且以自利利他為重。流傳於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如:「雖然大乘佛教起源於印度,信徒卻以東北亞國家的人民居多。」
女大十八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龍女神通廣大,善於變化。見《景德傳燈錄.卷一二.幽州譚空和尚》。後借以泛指女性在發育成長過程中,容貌性格的變化多端。《清平山堂話本.花轎蓮女成佛記》:「從來道『女大十八變』。」《紅樓夢》第七八回:「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錯,只怕他命裡沒造化,所以得了這病。俗語又說:『女大十八變』。況且有本事的,未免有些調歪,老太太還有什麼不曾經驗過的?」
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寒山與拾得二僧。《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你不知,我買來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
作繭自纏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的意思是說佛的境界不必外求,它就在我們本來的身心中。一般人不了解,一直向外去追求,於是以為坐禪可以成佛,卻不知那就像吐絲為繭,反而牢牢地把自己給困住了。所以頌中接下去說:「法性本來圓明,病愈何須執藥。」法性就是佛性,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存在的,不必靠外在修練的,就像沒生病的人何必吃藥呢?在另外一篇〈事理不二頌〉中,誌公和尚也說:「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意思也是一樣。在〈菩提煩惱不二頌〉中更明白地說:「大道祇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就在眼前,迷糊的人們不了解,用盡心機往外去尋找,那倒真像是蠶吐絲為繭,把自己越綑越緊,離佛的境界也就越來越遠了。後來「作繭自縛」這句成語或即從這裡演變出來。出...
佛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陀與宗派祖師的合稱。《五燈會元.卷五.夾山善會禪師》:「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
2.民俗對釋迦牟尼的敬稱。因其為佛教的始祖,故稱。《西遊記》第一二回:「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參了羅漢。」
心驚膽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維摩髮籠離垢之繒,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謂我言道:「彌勒:汝久居聖位,已出煩(樊)籠,三僧祇劫修行,百萬生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
神魂蕩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神恍惚,難以自持。《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因他引動我心,使我神魂蕩漾,廢寢忘食,日夜思之。」也作「神魂搖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