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9.58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目前的、當前的。如:「現代」、「現世報」。南朝梁.武帝〈立神明成佛義記〉:「生滅遷變,酬於往因;善惡交謝,生乎現境。」
心驚膽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維摩髮籠離垢之繒,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謂我言道:「彌勒:汝久居聖位,已出煩(樊)籠,三僧祇劫修行,百萬生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來得菩提,未來之事有何憑,...
頑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晉時道生法師在虎丘山聚石為徒,講解《涅槃經》,主張眾生皆可成佛,並問周邊石頭:「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見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後用來形容說理透澈,使人心服。《野叟曝言》第一一回:「文相公這一番議論,真可使頑石點頭,勝如藥餌百倍!」
過勿憚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論語.學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後漢書·卷六十八:「事失宜正,過勿憚改。天下通喪,可如舊禮。」 2.語譯 賢者勇於認錯勇於改進,並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3.故事內容 <<無>>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迷途知返。 相反詞 執迷不悟。 5.例句 人非聖賢,誰能無咎,《書》不云乎,過勿憚改,放下屠刀,打個箕斗,立地成佛
心驚膽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維摩髮籠離垢之繒,手柱(拄)弱梨之仗(杖),謂我言道:「彌勒:汝久居聖位,已出煩(樊)籠,三僧祇劫修行,百萬生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
冷暖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水的冷暖,飲用者自己才知道。語本《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為不飲人說,況如來境耶?」佛教禪宗比喻證悟的境界,不可言傳。《景德傳燈錄.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禪師》:「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後引喻對道理體會的深淺,全在自己本身的體驗。宋.蘇軾〈韓退之孟郊墓銘云以昌其詩舉此問王定國當昌其身耶抑昌其詩也來詩下語未契作此答之〉詩:「吾言豈須多,冷暖子自知。」
回頭是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8.《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從來說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們眾人今日這番行事,纔不枉稱世界上的英雄,纔不枉作人家的兒女。」
阿彌陀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也稱為「無量壽佛」。
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止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個主要方法。止指一種平靜、清楚而不會受到攪亂的心靈狀態;能給心更大的洞識力,是修觀所不可或缺的。觀指對存在的一切物質或精神現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來觀察事物的本性真實差別。止使心從雜染和內在的障礙中解脫;觀使修行者入聖流並解脫成佛。《六門教授習定論》:「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眾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