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檔案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賽的成績,即可視為數學科的檔案;參觀科學館的心得報告或登山旅行所做的遊記,即可視為自然科的檔案;參觀民俗表演或聆聽競選演說後所寫的記事,即可視為社會科的檔案。(張春興,98) 檔案評量的特色(引自葉順宜,2012)一、 檔案蒐集目標化    檔案評量是老師讓學生依教學的目標,持續蒐集資料,以展示學習成果。涂金堂(2010)指出檔案評量如果只任憑學生將所有的資料堆放到檔案夾中,則變成檔案堆積,失去了檔案評量的真意,所以在實施檔案評量時,應教導學生如何有目標地蒐集與挑選資料。二、 檔案內容組織化    學生必須學習如何有系統...
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種行為是否適當(appropriate)。」是在特定情境下該如何作為的特殊文化期待。常見的規範有:民俗、民德、禁忌(taboos)、法律、獎懲(sanction)。孫末楠(W. G. Sumner)提出規範、民俗、民德等概念,民俗(folkways)是符合某團體習慣的一般行為標準,例如具有文化特質的穿著、飲食習慣。民德(mores)是控制道德與倫理行為的嚴格規範,例如法律條...
提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一種事物或風氣的鼓勵和倡導。如:「提倡民俗技藝」、「在電力不足,環境汙染嚴重的現代,提倡節能減碳是有必要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只是目今所重的實業,晚生愚見,以為工藝也是要緊的,不知老前輩還肯提倡否?」
芒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研究中心。秋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大都會文化P.13註2:魏吉助。俗俚俗氣 台灣-節氣諺語 節慶民俗。自編出版P.5
少見多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牟融〈理惑論〉:「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言馬腫背。」譏人識見不廣,遇事多以為可怪。《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誰知那兒的百姓,少見多怪,每日三五成群,在店門口兒擁擠觀看,其中還有口出不遜者。」《黃繡球》第二六回:「這都是我們地方上民俗野蠻,少見多怪,驚嚇了夫人小姐,且請寬容,不必動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民俗稱喪事每七日設奠一次為「作七」,由頭七到尾七共需進行七次,稱為「七七」。《北史.卷八一.儒林傳上.孫惠蔚傳》:「從綽死後,每至七日至百日,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行道。」《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善繼只是點名應客,全無哀痛之意,七中便擇日安葬。」
普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民俗稱於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如:「中元普渡」。也作「普度」。
目不暇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眼前美好的事物太多,或景物變化太快,眼睛來不及看。[例]廟會時各種民俗表演紛紛出籠,令人目不暇接。
動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