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一生(1908~1954),日治後期、國民政府初期的阿里山鄒族領袖,音樂家、白色恐怖受難者。目錄1 生平1.1 日本時期1.2 國民政府時期1.3 捲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2 音樂成就3 參考書目 生平 日本時期高一生(1908~1954),原族名吾雍‧雅達烏猶卡那(Uongu Yatauyogana),1908(明治41年)年生於阿里山鄒族部落。高一生的日文名字叫矢多一夫,後改為矢多一生;「矢多」取自族名的前兩個音節「Yata」,「一生」則代表...
莫那‧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回到部落過著悲慘的生活,莫那‧魯道因此對日人懷恨在心。1911年,莫那‧魯道與其他日本頭目被日本殖民政府安排赴日觀光。日人原先的用意是使原住民頭目臣服於日本強大的國力,也確實有部份頭目因此畏懼、親日,但莫那‧魯道卻更加厭惡日本對臺灣的不平等待遇。大正9年(1920),沙拉茅社(Salamao,今臺中市和平區)爆發抗日事件,莫那‧魯道本來計畫趁機發起抗日行動,不料被日警察覺,並將他們全數編入沙拉茅社討伐隊;1924年莫那‧魯道再度計畫襲擊日警駐在所,在日人的嚴密監控下又告失敗,雖想反抗卻苦無時機。昭和5年(1930),日...
老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2月,應周恩來委託文藝界之邀回到北京。回國後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自1950年起,老舍寫下了以話劇《龍鬚溝》為代表的大量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新生活,歌頌共產黨。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
巡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明代始設,職責為代天子巡視天下。至清朝則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民政等。
呂赫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演出。呂赫若在戲劇、音樂與文學各方面,才情橫溢,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1945年,戰爭結束,國民政治接收台灣,呂赫若懷抱理想,相信台灣既已脫離殖民統治,便可望有自由、尊嚴的未來,他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以善盡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然而,政策不良,時局板蕩,呂赫若逐漸發現,與強權的對抗尚未結束。1946年,他擔任一份敢於直言批判的媒體(人民導報)的記者,並開始以中文發表小說。1947年,呂赫若在(台灣文化)發表其最後一篇作品(冬夜)。(冬夜)以日治末期至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為舞台背景,透過一名女子的...
蔣中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逝世於臺灣。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蔣中正在十四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蔣緯國是他的養子(緯國的親父為蔣中正留日時之好友戴傳賢)。蔣中正在與毛...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1926年底,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爲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爲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三十六年,因共產黨的叛亂,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為了一面戡亂,一面行憲,國民大會在不變更《憲法》條文的範圍內,於民國三十七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此條款與《憲法》具有同等效力,於動員戡亂時期結束之後,即予廢除。
中正理工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事院校之一。前身為「漢陽兵工專門學校」,於民國六年成立。十五年改名為「國民政府兵工專門學校」。二十八年改名為「軍政部兵工學校」。抗戰勝利後,改名為「兵工工程學院」。五十一年改制為「陸軍理工學院」。五十五年改名為「中正理工學院」,隸屬國防部,五十七年納編「海軍工程學院」及「聯勤測量學校」。初僅設大學部,後為因應自主性國防科技的發展,及為充實國軍基層科技幹部的需求,乃先後增設研究部博、碩士班及專科部。為精進國軍軍事教育之均衡發展,已於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八日整合三軍大學、國防醫學院、國防管理學院及中工理工學院,成立「國防大學」。
臺灣新美術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日治時代,因受日本文化殖民政策影響,有一批年輕的美術家在追求臺灣意識及民族平等的共同願望下,所展開的美術運動。也由於美術不若文學敏感,因此美術家得以活躍的參與「帝展」、「臺展」、「臺陽展」、「府展」,為臺灣的近代美術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由李梅樹與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廖繼春、楊三郎、李石樵、立石鐵臣等八人,在臺北成立「臺陽美術協會」,正是此運動的新里程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