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的事情。如:「政事」、「政治」、「從政」。
公家機關的業務。如:「內政」、「財政」、「省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使笨傻。[例]愚民政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對於人民,可以放任他們,卻不能讓他們有智慧。」)批評者認該句為孔子推行愚民政策之例證。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句話遭公開批判,且直到現在仍作為這句話的公認解釋。然而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句話原文並無標點,而後人的句讀有問題,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讓他們自由發揮;沒有能力的人,則要讓他們學習。」)按此說則孔子並非認同愚民政策。此二說迄今未能達成一致。智識學術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 ...
鄭愁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評價:4 資料來源5 責任編輯 生平:維基版鄭愁予,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本名鄭文韜,現代詩詩人,出生於中國山東濟南,籍貫為河北寧河,1949年舉家隨國民政府來台。為世襲軍事家庭出生,爲鄭成功十五代裔孫(參見參考資料)。於大學畢業赴美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隨後取得藝術碩士學位。曾任教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香港大學等校。2005年返台擔任國立東華大學第六任駐校作家。現任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筆名「愁予」二字出自《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很少,偶有個別情況發生。(韓國和日本情況參見維基百科日本語版) 台灣從明鄭、清朝、臺灣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臺灣教育界一直使用體罰以促學生改進,但多年來,台灣政府教育部都持續以行政命令明確宣示禁止體罰,但體罰在台灣的中小學依然盛行。李遠哲於行政院教改會主任委員兼召集人任內,在電視上發表的談話:「說起『體罰』這件事,是爭議性很大、很矛盾的一個題目。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體罰,各個學者專家、教改團體,也都指出各種不該體罰的理由。但我們老實說,國民中小學的體罰,不是一個公開的事實嗎?父母親在公開場所打孩子,理直氣狀的說,『不打不成...
成功高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冷若水:駐匈牙利臺北代表處代表余政憲:曾任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內政部部長、高雄縣縣長林正修:前臺北市民政局長、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委林柏亭:林玉山之子、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林炯垚:前中國青年救國團主任吳秉叡:前立法委員、民主進步黨中評委、法官段宜康:前立法委員高銘輝:前臺北市教育局長、青輔會主委、童軍總會會長郝龍斌:臺北市市長。 郝柏村之子。曾任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新黨全國委員會召集人、環境保護署署長徐立德:曾任行政院副院長連戰:初中部校友。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副總統、行政院院長、台灣省主席許遠東:故中央銀行總裁許...
苗栗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述1.1 羅福星案1.2 南投事件1.3 關帝廟事件1.4 東勢角事件1.5 大湖事件2 參考書目 概述明治45年至大正2年(1912~1913)間,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各地偵破數起抗日陰謀(企圖抗日而未遂),由於這些事件在性質與時間上接近,且破獲後一併於苗栗審理,因此合稱為「苗栗事件」。苗栗事件以在台組織革命黨的羅福星為主,同時尚有陳阿榮的南投事件、張火爐的大湖事件、李阿齊的關帝廟事件、賴來的東勢角事件,總計1211人被捕,其中221人死刑、285人有期徒刑,4人受行政處份。(註1) 羅福星案大正元年(1912...
王鼎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投入李仙洲將軍所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即輟學從軍,隨國民政府軍隊經南京、上海、瀋陽、秦皇島、天津、青島,1949年到台灣。來台後考入張道藩所創辦的小說創作組,並受王夢鷗、趙友培、李辰冬諸先生調教,奠定寫作基礎,終身自學不息,力行不懈。1951年起,開始從事廣播劇、舞臺劇創作,並常在報紙專欄發表雜文及小說,寫作興趣廣泛。先後於中國文化學院、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世新新聞專科學校講授新聞報導寫作及廣播電視節目寫作等課程,亦為各種文藝營、寫作研習會上深受歡迎之講座。對創作風氣、欣賞水準...
台北市立大安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北商工專修學校」,目標是培養初級工商技術人才,兼辦「臺北第二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二次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校名改為「臺北市立初級工業職業學校」,原技術生養成所改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工業職業補習學校」。由於台灣的社會變遷和工業生產急速成長,原有教育目標和內涵不合需求,於1950年增設高級部,校名亦更動為「臺北市立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北市高工。是全台頂尖的高職學校之一也是大台北地區高職的第一志願。1955年初級部停止招生,並接受美國援助,更新設備,實行單位行業訓練課程。1958年正式改名為「臺北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