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相矛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韓非子.難勢》:「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後不相應、互相抵觸。《魏書.卷八八.良吏傳.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社會興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社會興趣的形成與發展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定義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是阿德勒學派重要概念之一,意指個體感知到自己是社群的一部份,產生對社會事務的態度,指與個人的「社區一體感」相應的行動,包含個人對於世界上的所有他人都抱持正向的態度,與人合作並做出貢獻的能力。阿德勒將社會興趣等同於認同感及對他人的同理心──「用他們的眼、耳、心來看、聽及感受這個世界。」(註一) 社會興趣的形成與發展社會興趣需要我們與當下(現在、此刻)有充分的接觸,因而能朝有意義的未來邁進,人們樂於相互付出與回報,同時發...
首鼠兩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丞相武安侯田蚡娶親,在宴會上,灌夫向他敬酒,武安侯就故意說:「我不能喝酒。」灌夫再三勸酒,武安侯仍相應不理。灌夫自覺受到汙辱,礙於武安侯位高權重,不好發作,就藉故大罵席上的其他客人。灌夫的舉動得罪了武安侯,便叫人把他綁起來,並且捉拿他的族人,打算全部判處死刑。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的姪子,一向和灌夫交好,他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便設法搭救灌夫和他的族人。兩人在武帝面前互相辯論,武安侯毀謗灌夫招聚天下豪傑,分明是存有謀反之心,應該處死;魏其侯則說,灌夫為國家立下許多戰功,是國家的忠臣壯士,不該為了酒醉鬧事這種小錯就處死。對於這次爭論,武帝問過在場大臣們的看法,御史大夫韓安國不得罪雙方,認為他們都說出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法令、法律。《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末尾。指非根本的事物。如:「治標」。《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標。」唐.尹知章.注:「標,末也。」《淮南子.天文》:「物類相動,本標相應。」
文化資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賣出),且「象徵性」地做為文化資本。然而,一個人雖然可以經由擁有一幅畫來得到具體文化資本,但若他有著相應類型的(因畫的轉買而可能或不會被轉移的)內含文化資本,他就可以只是「消費」這幅畫(了解其文化意涵)。制度文化資本是指個人所持有的文化資本在制度上被認可,一般最常指的是學業證書或執照。這主要是在勞動市場裡被認知。它允許文化資本能較為簡易地被轉變成經濟資本,經由對成就在制度上的等級加以給定其金錢價值。 參考文獻 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30-31,臺北市: 高等教育。維基百科
不速之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挺進,但是因為上遇險難之境,有所阻礙,所以需要等待,以盼轉機來臨。〈需卦〉的「需」就是等待的意思。從相應的位置來看,上卦最上面的陰爻(上六)相應於下卦的最上面的陽爻(九三),而這個陽爻又帶動了底下的兩個陽爻。所以上六的爻辭說:「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陷入於穴,表示困難到極點;不速之客指的就是下卦的三個陽爻。雖然上六處於極艱難的境況,但是不斷有陽氣從下挺進,不召自來,只要不去排斥,恭敬相待,這些陽氣終將成為解除上六困境的助力,等到最後必然能獲得圓滿吉祥的結局。後來從這裡摘出「不速之客」一語,泛指沒有邀請就自己來的客人。
孤掌難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長,盡所能,故忠。以尊主主2>御3>忠臣,則長樂生而功名成,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而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人臣之憂,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故曰: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車,事若馬。故人有餘力,易於應;而技有餘巧,便於事。 〔注解〕 (1) 一力:合力。 (2) 尊主主:「主」字重複,可刪去其一。王渭注:「當衍一主字。」 (3) 御:統治,控制。
節外生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答呂子約書〉其三(據《朱子文集.卷四八》引)讀古人書,直是要虛著心,大著肚,高著眼,方有少分相應;若左遮右攔,前拖後拽,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宋.朱熹〈答胡季隨書〉其四(據《朱子文集.卷五三》引)(季隨)又云:「方其未至純熟,天理何嘗不可見乎!」此又不看本文本意,而逞快鬥高,隨語生說之過。夫《中庸》本意,欲人戒謹恐懼,以存天理之實而已,非是教人揣摩想象,以求見此理之影也。伯壽下一「見」字,已是有病,季隨又更節上生枝,更不復以「純熟」自期,只要就此未純熟處便見天理,不知見得要作何用?為說至此,去本日遠,以言乎經,則非聖賢之本意;以言乎學,則無可用之實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