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48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廣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適用範圍大的事物定義。相對於狹義而言。[例]一般來說,一門學問的範疇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後設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及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後設評鑑等方面,提出詳盡的說明,頗具有參考價值。目錄1 該書提出後設評鑑的三大範疇十一項標準:2 後設評鑑是對一般評鑑方案進行價值判斷的歷程,史塔夫賓曾提出後設評鑑歷程的任務如下: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該書提出後設評鑑的三大範疇十一項標準:1. 技術適當性: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客觀性。2. 效用性標準:相關性、重要性、範圍、公信力、適時性和普遍性。3. 成本效益標準(評鑑符合成本效益卻不危害品質。) 後設評鑑是...
權利救濟請求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受到侵害時,則可以訴訟權依照法定程序提起訴訟並受公平審判。二、行政上的受益權現代行政法規繁雜,所及範疇廣大,行政機關所作之行為難免違反法規或妨礙公益。而當人民權利或利益因此受到損害時,國家應負與被害人提起行政訴訟之權,請求國家依照法定之城去裁決,為行政救濟。(一)請願請願權係指人民對於國家之事務,像國家機關表達其願望或意見之權利。(二)訴願訴願係指人民對於中央或者地方機關之行政處分或不作為,認為違法或不當,致使損害其權力或利益者,則可像原處分機關之上級機關提起訴願,確實審查該訴願並為決定。(註2) 參考書目註1:許育典...
範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範疇、領域、界限、周圍
推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理(Reasoning)目錄1 前言2 推理種類2.1 線性推理(linear reasoning)2.2 條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2.3 範疇推理(categorical reasoning)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前言首先推理的意義為,當可利用思考的方式,由前提推論出結論並且合乎邏輯規則時,則可稱為推理,而接下來將介紹推理的三種類型:1.線性推理2.條件推理3.範疇推理。 推理種類 線性推理(linear rea...
人力資本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最開始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Theodore Schultz所提出,再由 1992年得獎的 Gary Becker加以深入闡述、解釋,其理論強調不再將資本的範疇限縮在物質上,而是開始重視「人力」,並從此一角度重新看待經濟上的理論與實際面向, 認為可將人力視為一種「資本」看待,和土地、金錢一樣可投注於經濟生產上。註1此理論可用於解釋教育與就業市場間的關係,教育具有提高人力素質的功能,對人力進行普通教育、專業教育及職業培訓等得以充實個人的能力,而其所支出和其接受教育期間...
康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人物觀點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康德意圖修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二者的不實際處。理性主義只是涉及對概念的操縱,而經驗主義把知識限制在感官的經驗及其所引導出的事物;康德欲調和此二者的觀點。 人物觀點  康德覺得仔細分析經驗,可分類出某些思考範疇。例如:康德指出我們具有像因果概念、統一性、及完整性等概念,但是我們從未如休謨所說的體驗到可以實證方式處理的這些事物的任何一種。這些思考範疇或「官能」,不是我們感官經驗的一部分,也不是...
文化霸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透過文化霸權的建立,當權者得以此模式影響其統治範圍內,諸多的生活型態的一致性、可預測性。並在此一範疇中,樹立我族文化與他族文化的差異,藉以證明我族與他族的存在確實是具有不同意義的。因此,文化本質上便具有強調某一種精神思維方式或者物質生活模式是優於其他模式的,文化霸權便以此特性,試圖以自身之優越,無形中號召他人的跟隨。而初期的文化目標便是讓自身和其他族群發生連結,進而交流、在潛移默化中說服。而文化霸權大業已成後,就會開始築起文化的高牆,以此確保此自身文化不會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戰而有所動亂,再而開始對外擴張、文化侵略於無形...
威權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二、 威權政府較極權政府最大的差別在於,威權政府較不重視控制人民的一切意識形態,對於非政治的生活範疇較無限制,政府並不企圖使人民如見神一般崇拜領導者。三、 威權政府並不以政府之名義全面成立有政治意味的社會團體,而是以扶植市民社會中的無實權社會團體,以製造多元政治體制的假象。(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威權國家英文關鍵字:Authoritarian regime 參考文獻註1: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P.140註2:葉正。社會學(概要)Q&A。台北:風雲論壇。 P.325~P.326
環境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以瞭解並促進自我的發展;環境教育不僅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至於人與自然的層面,自然環境的資源保育、污染防治與維護管理更是環境教育根本的關切。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環境教育的融入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特色: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應作適度的回應,九年一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以表現此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性;對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