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7.36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刀切斧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刀斧所能切的都是大面積,不是細部的範圍。引申為明快直接。如:「你要說什麼話,刀切斧砍不就了事,為何吞吞吐吐?」
隨波同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波逐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是屈原的〈漁父〉一文。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
一網無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網打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的開國君主成湯,是個仁民愛物的君主。他感於夏桀暴虐無道,天下人民飽受痛苦,於是起兵討伐,建立了商朝。在《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中記載,有一天成湯看到一個獵人在布置陷阱,獵人很得意地說:「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下鑽出的或地面奔跑的各種鳥獸,都會被我的網子抓住。」成湯聽了,就說:「像你這樣趕盡殺絕,豈不是跟暴虐的夏桀一樣嗎?」於是他命令獵人把網子的三面收起來,只留下一面捕捉獵物。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網打盡」,本來指的是用網子全部抓住,後引申用來比喻排斥異己,不留孑遺。
滿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的座位都坐滿了人。引申在場所有的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店中滿座聽見他高聲大喊,盡回頭來看。」《紅樓夢》第九回:「說的滿座鬨然大笑起來,賈政也掌不住笑了。」
並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車並排行進。引申同時存在。晉.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五:「五侯並軌,西京有陵夷之運。」南朝梁.任昉〈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故太宰淵、丞相嶷,親賢並軌,即為成規。」
應規蹈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循規蹈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循規蹈矩」之循、蹈都有遵行、實踐的意思。規、矩則是指圓規和角尺,是訂定方圓的工具,引申為標準、禮法。所引典源《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裡,記載了皇太子出席宴會,入座後上酒,樂工演奏的歌辭第三章,大意是說:以禮來整治天下,使能共同輔佐朝庭。每一個人都能應規蹈矩,操行貞固;以音樂來教化天下,使能和睦風氣廣布,每一個人都能過著唱歌跳舞的快樂生活。後來「循規蹈矩」的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用來形容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循規蹈矩」較早的書證如《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雖是卑淺,然卻是循規蹈矩,要做事業底人,其心卻公。」
史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指歷史。《文選.曹植.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三國演義》第九回:「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出言成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出口成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出口成章」這句成語最早的語形是「出言有章」,「章」是指有條理、有次序,引申為一個人所說的話有章法及文理,出自《詩經.小雅.都人士》。內容是讚揚都城的人士,其動作容貌一如往常,無所改變,說出的話深含文理,言行舉止也都合乎忠信,一直是人民所瞻仰的。後來「出口成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一個人話一出口,就可以成為一篇文章,比喻才思敏捷,談吐風雅。出現「出口成章」的書證如《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優旃》司馬貞.索隱:「崔浩云:『滑音骨。滑稽,流酒器也。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另外在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
不疾而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歡樂卻換來今日的歎息,就警覺自己竟然無病也在呻吟。這是「無病呻吟」的原義。這句成語比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因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就有矯揉做作的意思,常用來比喻作品缺少真感情,矯揉造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譏諷人裝腔作勢。此成語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語,但是情感從內心發抒出來,真誠動人,勝過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一成不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成不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王制》中描述古代的司法制度,犯人的罪行一旦判決之後,君王先命三公共同審理,之後三公再將判決書呈交給君王。君王看了判決書之後,得依「因無知而犯罪」、「因過失而犯罪」、「因遺忘而犯罪」三種情形,酌量給予減刑,最後裁定刑罰。刑罰一旦裁定,即使只是輕微的小罪,也必須澈底執行,不得赦免。因為一旦犯罪成立,刑罰就會加在身上;一旦刑罰加到身上,就不可能再改變了。所以一個君子在裁定刑罰之前,必定會竭盡心力來審理案件。後來「一成不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從不改變。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