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拿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擺架子,故作姿態為難他人。如:「這是手續問題,並非我們故意拿翹。」也作「拿喬」。
無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例]她倉卒中做此決定並非自願而是出於無奈。
一朝一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鏡花緣》第七五回:「此話倒出我的本心:妹子這個念頭,並非一朝一夕,已存心中幾年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虛構、牽強附會。如:「捏造事實」。《紅樓夢》第八六回:「今爾遠來,並非目睹,何得捏詞妄控。」
教學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策略。一般而言,較常使用的教學策略如下: 1. 講述教學直接教學策略的講述形式是多面貌的呈現方式,並非大量的語言解釋而已,還包括提問、回答、複習和練習、學生錯誤校正等師生互動活動。 2. 示範教學直接教學策略也重視示範教學的運用,Rosenshine(1983)指出有效能的示範教學應注意下列要點:教師能清楚呈現目標和主要內容、教師循序漸進的呈現內容、教師的態度是明確和具體的、教師檢視學生的理解程度。 3. 作業活動直接教學重視學生在座位間的作業活動和教科書的習作活動,因此,對於練習、複習活動相當重視。為求有效達成教導事...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經典的標籤論是由貝克(Becker)所提出的,貝克的想法受到萊莫特(E. Lemert)的影響,認為行為並非先天就可以決定好壞,而是由社會所認定何為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標籤理論是解釋個人偏差行為的一種主張與論點,一種社會對行為、個人或群體賦予肯定或通常為否定特徵的過程的分析,稱之為貼標籤。認為違反社會規範或團體規則的行為,是經由訂定社會規範或團體規定的權威人士,對個人貼上「偏差」的標籤之後所產生的。也就是說偏差行為是社會造成的,並不是這些人天生就是壞胚子,天生就會做壞事,也不是永遠做壞事。此理論是從社會環境因素影響...
管窺蠡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四:「凡人全集,各有精神,必通觀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並非其人應選之詩,管窺蠡測,一病也。」
格格不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他到了湖、廣作官,評價就大不如前。陸九淵曾聽兄長提起劉文潛,以為他必不是個庸碌之輩,後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他認為劉文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上,無所不取,絲毫沒有畏懼;但是論到誠意正心等道德修養時,就顯得抵觸而不能相合,並以此自謂為光明公正。後來「格格不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猶豫不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駐紮在蕩陰這個地方,按兵不動。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說秦王其實並非真正要占領邯鄲,只是希望各國能擁戴他,尊稱他為帝,這樣秦王一高興,就會退兵,邯鄲也就可以解圍了。趙國的相國平原君一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事態嚴重,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尊秦為帝,感到很氣憤,於是要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準備當面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原文中的「猶豫未有所決」後來可能演變成「猶豫不決」這句成語,指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同流合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汙」這句成語,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