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4.35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於一九一一年成立中等教育改造委員會(Commission on 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網羅當時全國教育界領袖,分成十六組,並由十六組主席會同數名權威學者,另行組織審查委員會(reviewing committee)。經六、七年之研究,於一九一八年提出報告,並由美國聯邦教育署刊布,名為[中等教育改革基本原則](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而為美國教育史上最有名的、且引用最廣的文獻之一。此一文獻,提出的七項中等教育目標,迄今仍為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國辦理中等教育的圭梟...
利益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益原則」或稱利益負擔原則,是指以納稅人因政府施政獲利之多寡,而定租稅之負擔分配標準而言。但政府給人民的是一般的利益,個人獲得利益的多寡並不能加以證明或計算,因此並不能使稅負分配達到真正公平的目的。只有當政府為某人或某些人提供「特別服務」的情況下,才適用於利益原則
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要的準則、依據。如:「為人處世應把握大原則,不能隨波逐流。」
現實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精神分析論,認為現實原則是人格結構中個人所遵從的原則。在精神的臨床研究上,佛洛依德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精神反應程式:一是內在的,源自生物的驅力,以減低緊張壓力的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其表現通常是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屬於本我;二是順從於其所了解與預知的現實原則,表現符合社會與環境規範的行為,以維持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其表現是有意識和理性的,屬於超我。「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本我」遵循「享樂原則」,尋求即刻的滿足,並宣洩原始的衝動,但此種衝動卻受限於社會現實法律與道德規範,而受到壓抑,「自我」的主要功...
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原則有效教學的要件涵蓋諸多範疇與層面,包括教師、學生、課程與教學活動;其中,特殊兒童課程的選擇、設計與研發乃是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特失教育課程係指為滿足各類特殊兒童的個性差異、身心特性與教育要求而發展或設計的各種學科、計畫、方案、活動及教學材料等。 一、特殊兒童的特殊學習需求的課程為八種原則1.學業先備技巧:聽覺辨別、視覺辨別、視覺記憶能力等。2.學業技巧:閱讀、寫字、作文、算術、自然學科、社會學科、電腦等。3.社會技巧...
超負荷原則;超載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訓練學名詞。某器官機能要更發達,必須發揮其日常水準以上的機能。因此一定期間以上持續反覆的訓練,則此機能就可以發達,此稱之為超負荷原則,也稱超載原則,是訓練重要原則之一。例如肌肉的肌力、肌耐力和肌肉量,在給予相當時期合適的肌力和肌耐力能量活動時才能增加,所施予的阻力要比平常的負荷大才有幫助。
巴黎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61年10月9日至18日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於巴黎籌辦了一次國際性的編目原則研討會,總共有53個國家、12個世界性的組織參加。此次會議召開的目的,乃在邀集世界各國共同研討編目的基本原則,並期盼所通過的原則能為將來各個國家訂定編目規則的基礎。會議的結果於1963年發表在一篇報告中,列出了在巴黎所通過的原則,即著名的「巴黎原則」(The Paris Statement,或稱為The Paris Principles)。
  「巴黎原則」充分依賴於魯貝茲基氏(Seymour Lubetzky)於1960年提出的規則草案,其內容包含下列各點:
  (一)範圍:說明...
排他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他原則是指個人為其消費付出代價後,即完全擁有該消費之資產使用權,旁人則被排除在該項權利之外。
  當某項財物垂手可得時,自然沒有人願意為其付出任何代價,此時市場即無法發揮任何功效,而須仰賴政府提供公共財來補足。
  當任何個人的消費要求個人須繳付相對價格,以及該項支付一旦發生即賦與個人獨家控制權時,表示個人如果想消費,自然願意支付其價格。例如,某人想擁有一輛機車,作為個人使用,須按價格支付,而一旦支付且取得機車之後,其他人就沒有使用該輛機車的權利。因此,私有財的特性之一就是提供特定已支付代價的個人予某特定個別擁有的權利。而此權利是具有排他性的。
引導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揮與可教育性的實現,必須建立引導的原則。引導與輔導稍有不同,引導是教師的主導性較強。
  引導的觀點為:
1.責任的觀點: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學習,使學生因學習而帶來成就;這就是學習幫助。2.意識型態批判的觀點:教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應採用輔導的方法,在輔導時不免要對學生學習的各方面提出批評。這種批評,在意識型態上是經驗的、善意的、積極的;這是導正幫助。學習幫助與導正幫助,都是學習時所要把握的教育實現,其方法為注意影響學習的因素:
1.能力:也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就發生學的觀點而言,是一種遺傳稟賦,也是一種潛能。教育在力求潛能的發揮。2....
漸進性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訓練學名詞。訓練原則之一。訓練內容從簡單到困難,從弱到強,逐漸增強負荷量時,應依個別能力差異,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加強,亦即待身體已適應某一負荷強度時,而能輕易地完成該運動負荷時,再增加適宜的負荷強度,必須逐漸提高訓練質和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