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76.2909 ms
共 7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國民族圖書館(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民族圖書館原名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一九五八年建館,所藏圖書資料主要供民族工作者研究參考,並宣傳民族政策。一九八四年改名民族圖書館,以「擔負起全國民族中心圖書館的任務」為目標。一九八九年四月改現名。館址設於北京民族文化宮內。全館建築面積二千七百平方公尺,設有封閉式書庫。據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統計,全部館藏五十一萬八千零四十冊,其中漢文書籍二十三萬三千三百五十冊,藏文文獻十六萬零四百一十六冊,其他民族文字六萬七千三百八十八冊,外文一萬零六百二十四冊。這些藏書中漢文古籍有十一萬冊以上,民族文字古籍占十七萬冊之多,其中不少是特種文獻、孤本、善本。所藏民族文字種類繁多,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
|
民族優越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族優越感」(或譯為種族中心主義)是一種觀念;此觀念意謂:一個特定國家的政府與人民,以他們自已的文化或國家的觀點,衡量其他文化或國家,因此不能接受其他的文化或國家,而有卑視的態度。民族優越感妨礙與限制個人的方法與洞察力,使人無法了解不同的價值與觀念,這些價值與觀念可能就是形成其他族群(groups)或國家的行為的知識來源。民族優越感阻撓個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阻撓個人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阻撓個人了解其他人的知覺(perceptions)不同於自己的途徑,使人難以產生擬情作用(empathy)。
民族優越感也是一種傾向(tendency),不僅把自已的群體或國家看成是所有事物... |
民族解放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壓迫的民族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等壓迫者的專制壟斷、掠奪與剝削,並爭取民族解放自主而進行的革命運動。
|
民族學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族學院是大陸地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門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早在民國三十年(1941),中國大陸就建立了第一所少數民族高等學府「延安民族學院」。一九四九年以後,大陸先後共建立了十四所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學(前身是中央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蘭州)、西南民族學院(成都)、中南民族學院(武昌)、雲南民族學院(昆明)、貴州民族學院(貴陽)、廣西民族學院(南寧)、廣東民族學院(廣州)、青海民族學院(西寧)、西藏民族學院(咸陽)、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銀川)、東北民族學院(大連)、湖北民族學院(恩施)和中央民族管理幹部學院。
自民國三十年(1941)創建延安民族學院至今,各地各民族學院共... |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係大陸地區國務院主管民族事務工作的職能部門,簡稱「國家民委」。一九四九年時,曾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和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簡稱「中央民委」;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央民委的建制被取消;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國家民委的主要任務是:管理民族事務,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教育、科技、文化事業;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區域自治權利;維護國家統一,加... |
延安民族學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延安民族學院於民國三十年(1941)九月在延安創建,前身是同年初成立的陝北公學民族部。主要任務是培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綏遠等省區的蒙古族、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研究有關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爭取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日。當時全院約有教職員工二百多人,包括蒙古、回、藏、滿、彝、苗、東鄉、漢等民族。學制無嚴格規定。設有研究班、政治班、文化班。教學內容分政治課和文化課兩類。學員一年參加生產勞動二至三月,如開荒種地、紡織等。對學員實行供給制,衣、食、住、醫療、書籍均免費供應。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受到尊重。該院創辦六年多,共培訓少數民族和漢族青年數百名。
|
民族英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衛自己民族的利益和自由,而英勇抵抗外族侵略的人。如岳飛、鄭成功等人。
|
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語教育是特指大陸地區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的本民族語和漢語的雙語教育。大陸雙語教育是一種民族語言文字平等政策;一九五四、一九八二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一九八四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將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語言文字自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民族學校開展民族語文教學均明確規定:「有現行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中小學各種教學,應盡量使用本民族語言,使學生接受全部教學內容;有獨立語言而尚無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著手創立文字,一面按自願原則,採用漢語文或習用的語文教學,而以本民族語言輔助教學;各族人民,凡自願學習和使用漢語文或其他語言文字者...
|
高等民族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等民族教育係指向少數民族學生所施行的高等教育。中國為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因而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以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徹底解決民族問題,是國家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當局先後召開了三次全國民族教育會議,歷次會議均強調應充分重視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當前,國家教育委員會內設有民族教育司,部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設有民族教育處。 截至一九九○年,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青海、雲南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已建立綜合大學、民族學院、師範學院、醫學院等大專院校七十五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一十三萬六千六百五十七人(是一九五一年的六四.五五倍)... |
民族幼兒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族幼兒教育」指大陸地區對少數民族幼兒實施的學前教育;由民族幼稚園(幼兒園)和附設於民族小學的學前班等機構負責實施。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在教養機構實施幼兒教育的是新疆;一九四二年底新疆有二所幼兒園,在園幼兒一百二十名。中共政權成立時,廣西、新疆、內蒙古僅有公立、私立和教會辦的幼稚園(幼兒園)三十五所,在園幼兒共二千二百人左右,教養員不足一百人。一九五一年十月,政務院〔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實施幼兒教育的組織為幼兒園,幼兒園招收三至七足歲的幼兒。」為發揮少數民族婦女勞動力,培養民族幼苗,此後各少數民族地區積極發展民族幼兒教育,建立民族幼兒園,招收三至六歲的少數民族兒童,學前班招收六至七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