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遺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下去不是自尋死路嗎?只會讓秦國更強,趙國更弱罷了!如果真要割地,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立下盟約,合力攻秦。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還可以和別國結盟,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戰國策.趙策三》中記載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遺」是遺留的意思,「不遺餘力」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竭盡全力之意。後來「不遺餘力」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岌岌可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岌岌,是危險的樣子,如《孟子.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便是形容天下的情勢已經十分危急。管仲(?∼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相傳他著有《管子》一書,內容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雜家等言論,無所不有。在〈小問〉篇中,桓公問管仲,想要壓伏人民,應該如何做?管仲回答︰「身為一個國君,不應該想要勝服於民,因為勝民之道並非天下之王道。如果想要壓伏人民,那麼只要用嚴刑峻法,人民自然就會被壓伏了。但是這樣只能讓國家暫時安定,卻無法維持長久。」因此管仲認為採勝民之道的結果,將是「危...
勢如破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戰:指戰國時,樂毅率燕、趙、楚、韓、魏五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水西岸,齊泯王亡走莒城。樂毅趁勢攻入齊國首都臨淄,總計攻下七十餘城。 (10) 并:通「併」,兼併。 (11) 齊: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於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12) 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見「迎刃而解」。 (13) 指授:指點傳授。 (14) 徑造:直接進攻。徑,通「逕」,直接。造,至。 (15) 秣陵:地約當今南京市附近,三國吳孫權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為建業。西晉統一後,則又恢復以秣陵為名。 (16) 束手:無計...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日大王信任韓、魏對秦國是友善的,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沒想到卻在得勝回國時,越王反叛將他擒住。還有,韓、魏歷經幾世爭戰,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尾大不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昭公十一年》中,楚靈王問申無宇說︰「一個國家有大城市是好是壞呢?」申無宇就舉了鄭國曼伯、宋國子游、齊國無知、衛國獻公四人為例,指出他們都是因為大城首長的權力太大,中央無法控制,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認為︰「如果從這四個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樹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您應該明白這道理。」後來「尾大不掉」被用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亦用來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捨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得心應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襄公弟。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其後襄公被弒,乃歸國即君位,任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為五霸之首。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在位四十二年,諡桓。 (3) 輪扁:製作車輪者,名扁,春秋齊人,生卒年不詳。 (4) 斲:音ㄓㄨㄛˊ,砍、削木頭。 (5) 甘而不固:鬆則不牢固。 甘,鬆緩。 (6) 苦而不入:緊則套不進去。苦,緊。 (7) 數:技術。 (8) 糟魄:即糟粕,比喻粗劣無用的東西。魄,音ㄆㄛˋ。〔參考資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吝惜、捨不得。《孟子.梁惠王上》:「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宋.陸游〈述懷〉詩:「羯胡未滅敢愛死,尊酒在前終鮮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封號。如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