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物以類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nnn《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故事 春秋戰國時,齊宣王招告天下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一個叫淳於髡的賢士在一天內給他推薦了7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經過問答,果然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覺得非常奇怪,就問淳於髡說:“我聽說人才是很難等到的,在千里之內的土地上,如果能找著一個賢士那不得了了。現在你卻在一天之內,推薦了7個賢士,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淳於髡聽後說:鳥是同一類的聚居在一起;獸也是同一類的走在上道。要找...
一鳴驚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開始發展就有突出表現,獲得令人驚訝的成功。 二、故事戰國時代的齊威王不到三時歲就即位,齊威王仗著齊國國力強盛,一天到晚飲酒作樂,把國家大事統統拋在腦後。很多官員有樣學樣, 也是只拿薪水不做事。可以想像得到,幾年下來,朝政荒亂,齊國也就越來越衰弱了。其他國家當然不會放 過這個大好的機會,不斷地出兵攻打齊國,奪去了不少城池和土地。有幾個大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想要勸諫齊威王,...
一字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載,呂不韋原是戰國時代陽翟地區的商人,後因幫助秦莊襄王之子楚登上王位,故被任命為丞相。當時養士的風氣極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等人,門下均有眾多食客,呂不韋不落人後,以重金禮聘許多有學問的人,門下食客亦達三千。後來他見著書立說使名聲顯達的人也不在少數,便要他的門客把所知所聞行諸文字,集二十餘萬字成《呂氏春秋》一書。此書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傳記等,可說涵蓋了天地萬物及古今之事。書成之後,呂不韋相當得意,把它公布在咸陽城門口,請大家提供意見與批評,並聲稱若有人能更動其中的一個字,即賞賜千金。但因為呂不韋當時可說是位高權重,沒人願意得罪他,所以...
管鮑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交至深。見列子.力命。後用來比喻友情深厚。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一四齣:「前與蘇子瞻,山河定誓,本為管鮑之交,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子虛烏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讚賞不已的〈子虛賦〉,內容中是以虛設的「子虛」、「烏有先生」與「無是公」三人進行對話。楚人子虛出使齊國,齊王派人陪他遊獵,後來子虛在烏有先生面前故意談起此事,然後借吹噓楚王畋獵之盛況以貶低齊王。烏有先生為維護齊王而反問子虛很多問題,並評論楚王為「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無是公聽了兩人的爭辯,又以周天子畋獵之盛大來壓倒楚、齊兩國。文章終了時,則歸結到反對奢侈淫靡而提倡節儉。這篇文章所敘述的事情完全是虛構的,連「子虛」、「烏有」等人名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後來便用「子虛烏有」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例如:「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本是子虛烏有,不過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罷了。」
臨渴掘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平步青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自《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列傳.范雎》。范雎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曾隨須賈使於齊,須賈懷疑他與齊國私通,歸告魏相,魏相派人差點把他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改名換姓,自稱張祿,被秦王重用,當上丞相。魏聞秦將東伐韓、魏,乃使須賈於秦。須賈到了秦國,得知丞相原來是范雎,謝罪,且說:「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平步青雲」,用來比喻順利晉升到顯要的地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距離。《列子.黃帝》:「華胥氏之國……,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齊人之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齊國人有一妻一妾,出門後必酒足飯飽而歸,並告訴妻妾是與富貴者飲食。後妻妾尾隨其後伺察,始知其夫乞食於墳間祭祀者。典出《孟子.離婁下》。後以齊人之福譏諷人同時擁有多名交往對象。如:「你家有賢妻,別不知足,妄想三妻四妾,坐享齊人之福。」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范雎,戰國時魏人。他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齊國,卻被懷疑與齊國私通,回國後,差點被魏相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寫了一封信給秦王,說有要緊的事求見。當時秦國的實權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