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7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門診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醫院中負責門診業務的部門。如:「每當感冒流行的時候,醫院的門診部就大排長龍。」
|
唯美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文藝思想。主張藝術只為本身的美而存在,即為藝術而藝術。認為審美的標準應不受道德、功利、社會風氣等影響。
|
喇叭口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物體的末端呈逐漸寬大狀。如:「喇叭口兒的褲子,已不流行了。」
|
黔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貴州省貴陽、畢節、安順、遵義等地區的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展而成。初期稱為「文琴戲」,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為「黔劇」。
|
大秦景教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德宗時,景教徒在長安所立的碑。全名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為駢體文,並有數行敘利亞文,記當時景教在中國流傳的情形和其教義。為教士景淨撰,呂秀巖所書。此碑久埋土中,明末始於西安出土。為研究景教在中國的傳布,和古代中西交流的珍貴資料。
|
崑山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的劇種。參見「崑腔」條。
|
觱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於海南黎族的樂器,由兩根如箸的細竹管並排組成。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分,原有二至四個按音孔,經改革成為前七後一,音域較傳統更廣,音色更顯清亮。也作「篳達」。
|
飛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苗族民歌。流行於貴州東南苗族地區。是青年男女互相邀請出寨游方時唱的山歌。曲調高亢,節奏自由,曲式短小,歌詞五字一句,一首歌只有四、五句。
|
梨花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最早流行於山東。農民歌唱時,拿農具犁鏵兩塊碎片擊節。發展成大鼓後,仍保留了這種擊節方式,用兩塊半圓形鐵片或銅片代替犁鏵碎片,左手食指夾擊發音。也稱為「月牙片」。
|
三腳採茶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客家人的劇種。由山歌發展而來。最初以一丑、二旦的對唱表演為主,內容簡單,插科打諢,多為即興表演。臺灣光復後,受大陸戲劇影響,內容增加了歷史故事及客族的民間傳說,戲劇規模也擴大。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