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小失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達子又率領殘兵,駐守在國都城門,為了激勵士氣,只好向齊王請求賞金,齊王不但不給,還把他怒罵一頓。這一來,達子與燕軍交戰,當然大敗,不但達子陣亡,齊王也逃到莒邑。燕軍追入城門,就趁勢把齊國金庫所藏的金子掠奪一空,這就是「貪於小利以失大利」的好例子。後來「貪小失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的意思。
輕舉妄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紅樓夢》第九回:「如今寶、秦二人一來了,見了他兩個,也不免繾綣羨愛,亦因知係薛蟠相知,故未敢輕舉妄動。」
轉型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組織與成員的創造改革能力。5.引導部屬成長,給予適當的個別關懷,使其有願景與信心承擔更多責任。如此一來,部屬在自我成長中儼然已具有領導者的架式與能力,自然在組織的改革推動上產生助力,並達到既定的目標。(註二) 轉型領導相關層面「多因素領導問卷」(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MLQ)分析,發現轉型領導受以下四個以英文字母I起頭之因素影響:1.魅力(idealized influence):指領導者具有遠見與活力,而成為成員崇拜和學習的理想對象,使成員願意遵照其指令完成任務。2...
野心勃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度應配合天地四時,順天而行。法令制度的運行,要權衡輕重緩急,恰當的平衡人民收入,以接濟窮困的人,如此一來,政情必是「勃勃揚揚」,旺盛清和,仁德施行,萬物生長茂盛、五穀豐饒,國家昌盛富足。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野心勃勃」,用來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
裝模作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但語義轉化成用來指故意做作,不是出於自然的表現,如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六四回:「小弟此番前來,一來奉旨欽命,二來包相鈞諭,三來大哥的分派。故此裝模作樣,扮成這番光景,遍處找尋二哥。」就是這個意思。
斬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三俠五義》第一回:「這日晚間正在傷心,只見本宮四面火起,秦鳳一見已知是郭槐之計,一來要斬草除根,二來是公報私仇。」
洛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悟性論》、《教育論叢》,提倡經驗主義的哲學思想。三、主張人心如白紙,無所謂的先天觀念之存在。知識的唯一來源是經驗,知識係由人在環境中親身體驗而得。所以教育的過程是由外而內,為學首重方法,方法只是一種工具而非目的。四、經驗成於二因素(1) 感覺:外感官,以視覺最重要。(2) 反省:內感官,包括知覺、記憶、推理、思考等。五、之事的精確性分為三個層次(1) 直覺的知識:比較兩種觀念而瞭解其異同者。(層次最高)(2) 推證的知識:油煎接的演繹而得,如數學的證明。(3) 感覺得知識:由感官接觸而認知者。六、教育主張(1) 教育方法...
輔導人員人格特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的需求及困擾。 肯定自我輔導員應對自己有信心,並且了解自己的優點所在,而對於缺點也能有所接納,如此一來當事人也會對輔導員產生信任感,對於整個輔導過程也較能產生心理安全的氛圍。 真誠的態度意旨輔導員應該要心口合一、表裡一致,並且尊重當事人,運用誠心的態度來為當事人解決困難,而應盡量避免耍心機、耍花招。如此一來當事人才能放下防衛之心,也利用真誠的心來敘述自己的過去,不會有所隱瞞。 彈性態度意旨輔導員須具備包容力,也就是對於當事人提出的意見、價值觀以及...
寡不敵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厲王施行暴政,禁止人民議論毀謗朝廷,並且任用虢(ㄍㄨㄛˊ)長父和榮夷公,但這兩人只知獨占利益作威作福,臣子芮(ㄖㄨㄟˋ)伯良夫認為這樣一來將會為國家招來大災難,於是上書勸誡周厲王。強調身為一國之君有責任為人民除禍害,作人民的榜樣,否則將招致人民的仇視和怨恨,而且君王只有一個,是抵擋不了人數眾多的百姓,這時君王的處境就危險了。後來「寡不敵眾」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人少的抵擋不過人多勢眾的。
和諧溝通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棒,兩者看似沒差,實際上確有極度的差別,前者對與其行為給於表揚,後者則表揚其個人並延及他的表現,如此一來學生將會更努力的尋求好表現,而非下次沒做好就變成你不好,打掃的這麼差,還是你打掃的不好,打掃不好可以再加強,但是你不好卻會變成一個根本性的批評,這就是為什麼要使用鑑賞性的讚賞了,同樣在使用話語時,應盡量採用我訊息,而非你訊息,這樣才能避免傷及學生人格,且可讓學生更加體會教師所想表達的真正意義。(註2) 關鍵字中文:和諧溝通理論英文: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參考書目註1 張民杰(2011)。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