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9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急迫。如:「求好心切」。《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十七歲那年,他五經祇讀過兩經,就有人說要帶他到東洋遊學,他父母望他成名心切,也就答應了。」
祭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職官名。漢平帝置六經祭酒,秩上卿,後置博士祭酒,為五經博士之首。晉初改置國子祭酒;隋唐以後則置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之主管官,至清末廢。
東林黨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晚期發展出的「無善無惡」的觀念,喪失的對錯是非的判準,讓人流於虛無狂誕,所以再度提倡聖人之道和四書五經。 過程以東林書院為核心的世人,漸漸發展成朋黨。他們以清流自任,先是對內閣和官員的施政提出批評,繼而反對礦稅,對商民工匠抵抗礦吏、稅吏的暴動表示同情。熹宗天啓年間,太監魏忠賢受到寵信,並受命掌管特務機關「東廠」。東林黨的副御史楊璉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東林與魏的關係急速惡化。從萬曆以來,一些因為與東林黨意見不合而被視為「邪黨」的官員,統統依附魏忠賢,並向他進獻東林黨人名錄。東林黨在朝的官員數十人先後被罷官,魏忠賢及...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因此,〈宗經〉篇提出「五經含文 」之說即是他「宗經為文」的文學觀;亦即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他認為文學創作不管從文義內容、形式結構、遣詞造句,都可從經典得到啟示。《文心雕龍》首〈原道〉次〈徵聖〉再〈宗經〉,其實〈宗經〉是劉氏論文的源本。而所謂「五經含文」的主軸思想是:認為六藝為文章之源頭,其次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再其次則又認為後世文體脫胎於
白蓮教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程亂事先在湖北山區爆發。教民們以白巾裹頭,用「天上換玉星,地府換閻王,另議孔夫子,不用《四書》、《五經》」的說法來鼓舞鬥志。叛亂的教民很快地向四川、陝西一帶蔓延。這時清朝的正規軍已經沒有什麼戰力,常常是「賊來不見官兵面,賊去官兵才出現。」而掌權的和珅及其部將趁機併吞軍款、謊報軍情,叛軍的勢力因此不斷擴大。清廷後來靠了各地仕紳領導的地方武力與「堅壁清野」的策略,切斷各地叛軍的資源,這次蔓延五省、遷延九年的亂事才得以平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白蓮教之亂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51-253。龍騰文化事業...
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師徒授受自成一家之說的學風。後泛指學術、文藝相傳的流派風格。《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序》:「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端木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封為黎侯(因浚縣古稱黎陽),宋代加封為黎陽公、黎公。明人改封先賢端木子。清代,封子貢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子貢先世多單傳,且居聚地不詳。唯子貢有據可考,葬於祖籍今浚縣大伾山南。他能言善辯,是當時有名的說客,而且他還在魯、衛、齊等國做過相。因頗受孔子賞識,他也因此名聲大噪,後人一部分以父名為姓,相傳姓端木;一部分以父字為姓,相傳姓貢。故端木氏的得姓始祖就是端木賜。端木賜是當時的衛國人,根據史書考證,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端木,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曆史。古代的衛國在今河南淇縣一帶,全國...
彫蟲小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而作〈畔牢愁〉,形式精緻華麗,內容則與司馬相如一樣,均是諷少而勸多。但後來揚雄的文學態度轉變,崇尚五經、儒學,鄙薄辭賦。在《法言.吾子》中記載著,有人問揚雄說:「你年輕時很喜歡寫辭賦吧?」揚雄回答:「沒錯,但那不過像是小孩子所學的蟲書、刻符之類的小技罷了。」過了一會兒,揚雄又說:「胸懷大志的人是不屑去做那些事的。」原來西漢學童必須學習八體,其中蟲書和刻符又是八體之中,最纖巧難寫的兩種字體,寫的人費盡心思,卻缺少實用價值。所以揚雄用「彫蟲篆刻」比喻講究詞藻麗句的辭賦,創作者雖然費心,卻不實用,難成大道,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後來「雕蟲小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或用來比喻文學,如《北史》李渾傳...
劉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位,劉向被起用,拜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並受詔與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鹹、侍醫李柱國整理五經秘書、諸子詩賦等,由劉向總其成,前後近二十年。官終中壘校尉,故後世稱“劉中壘”。 著作及觀點劉向早年適應宣帝喜好辭賦的需要,與宣帝周圍的文學侍從一起從事辭賦寫作。《漢書•藝文志》載其辭賦三十三篇。現除少數殘篇斷句外,皆不存。唯有《九歎》存於《楚辭》之中。這是他後期典校經書時,為“追念屈原忠信之節”而作,其中寄託了他的身世感慨。劉向校書時,輯《楚辭》十六篇,其中即有《九歎》。後由東漢王逸作注,名《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
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徐、尹等都官至大學士,熊、湯等人則為當時著名理學家。而康熙本人在繁忙的政務中,除了給皇太子們講四書五經,還要親自去檢查皇子們的一切活動,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審閱其文章,還讓他們當面解釋功課,四書五經都必須達到能背誦的程度,以及能夠流利的說滿文與漢語。如此一來,不但皇子們不敢懈怠,就連師傅們也不敢稍有疏忽。康熙對兒子們的學習抓的很緊且嚴格,令當時出入宮廷的西方傳教士們,對康熙教育皇子的方式非常驚訝,認為這種嚴格的管教及教育方式,在歐洲各國都是難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