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37.55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在教育上的意涵(引自張春興,2001)根據學生自我歸因可預測此後學習動機。學生自我歸因雖未必真實但卻是重要的:從心理輔導的觀點言,培養學生從了解自己、認識別人的過程中,建立其明確的自我觀念。長期消極歸因心態有礙於學生人格成長:心理學家稱積極歸因的學生為「成就型學生」;消極歸因的學生,稱之為避敗型學生。教師的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歸因論英文關鍵字:Attribution Theory 參考資料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310-318。台北:東華。蔡育嫺(20...
杯盤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三俠五義》第九一回:「霎時杯盤狼藉。雖非嘉殽美味,卻是鮮魚活蝦,葷素俱有。」
百步穿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有一個女兒,年十七歲,名曰蜚蛾,丰姿絕世,卻是將門將種,自小習得一身武藝,最善騎射,真能百步穿楊。」
老嫗能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即令一老婦人讀詩,若了解則收錄,否則再修改。見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三。後用以形容文字通俗明白,容易看懂。《歧路燈》第五六回:「智周萬道:『語質詞俚,卻是老嫗能解。』」
七上八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2>?」「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不見古德有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師門下如是,佛說一大藏教,盡是這般道理。 〔注解〕 (1) 提撕:佛教徒對古則公案之參究。 (2)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指趙州從諗禪師在接引學人時的公案。他對於這個公案,有兩種答法,一說「有」,一說「無」。主要是適應問話者的根性而有不同的答案,期使提問的人不落於知見。(二)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傅欽之1>作中丞,言鄭仲馮。一日,貢父2>逢之,曰:「小姪何過,致起臺章3>?」欽之慚云:「也只三平二滿4...
兔死狐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鏡花緣》第二六回:「既是本國船隻,同我們卻是鄉親,所謂『兔死狐悲』。今既被難,好在我們帶有匠人,明日不妨略為耽擱,替他修理,也是一件好事。」
記憶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一種不能察覺的記憶,是會影響個體想法與行為的知識,但卻是個體不需意識或加以知覺的一種記憶。藉由回憶之前的經驗以提升目前的工作表現,但在使用這些記憶時,個體並不意識正在回憶它們,在回憶過程中亦不需意識覺察正在使用記憶的狀態(不需回想)。例如當讀者閱讀此篇段落文章時,你無意識地記起每一個單字詞語的意義,並無意識地記起閱讀的第一個步驟,令人意外地是即使你並未被指示使用內隱記憶,也毫無意識你正使用它們,但內隱記憶仍會因過去的經驗而提升你的學習表現。以失憶症患者的研究而言,他們也能受...
自以為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認為自己的觀點與做法皆正確,不肯虛心的接受別人意見。《孟子.盡心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鏡花緣》第八四回:「世人往往自以為是,自誇其能,別人看著,口裡雖然稱贊,心裡卻是厭煩。」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史記》和《韓非子》對澹臺滅明的記載雖然完全相反,但最後孔子的結論卻是相同的,就是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才能,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智慧,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儀表作為評斷或選取人才的標準。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痛批他人。呼應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臨床心理上也發現病患總是疑心他人欲加害於己,卻是因為患者具有憎恨、仇視他人的念頭,但「恨」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將此念頭歸咎於他人,認為「別人先恨他」,那麼他恨別人便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恨我、想害我,所以我才這麼做」總比「不為什麼,我就是恨他、想害他」來的容易讓自己接受! 參考文獻Hayashi Tatsunori(無日期)。心理防衛機轉。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