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316.64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在的、真正的。[例]這盤四川菜的味道很道地。
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體的初性及次性時,我們又是如何得知他們與一個物體的相關聯為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見一顆紅色圓圓的,味道甜甜的,長在樹上,我們就會聯想到蘋果,但是為什麼我們會知道是蘋果,而不是櫻桃,不是荔枝,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藉由吸允,抓取,拋擲等方式來確定他與正確實體的關聯,這些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類似於核對內心中的答案,或是處理未知事物的方式我們稱其為基模。 成人與幼兒的基模成人與幼兒其實都具有基模,然而他們的差別在哪裡呢?在於成人的基模已經發展得完全,而幼童還在最初的階段,因此嬰兒需要花上較多的時間,去了解一個物體為何物,而成人...
回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吃過之後,回想甘美的味道。元.洪希文〈嘗新橄欖〉詩:「得鹽即回味,消食尤奇方。」
味如雞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味兒與雞的肋骨一樣無味。語本《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脩曰:『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比喻沒有味道或少有實惠。
淒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環境孤寂、冷清。[例]秋天的景色總是帶點淒涼蕭瑟的味道
三月不知肉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在齊國聽得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知味道。典出《論語.述而》。比喻專心一意,全神貫注。《老殘遊記》第二回:「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澈些!」
染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鄭靈公故意不讓大夫子公(公子宋)食黿魚美食。子公大怒,伸指於鼎中沾點湯,嘗了一下黿魚的味道即走。典出《左傳.宣公四年》。後用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唐.皮日休〈酒中十詠〉詩一○首之四:「開眉既壓後,染指偷嘗處。」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五.論秦蜀》:「夫鼎足之說始於蒯通。然通之說韓信,於此猶有漢之一足。當三國時而為是說,則獻帝無復染指之望矣。」
模棱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乏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味道、無趣。[例]枯燥乏味
摹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味覺摹寫凡在語文中,把口舌所品嘗的各種不同味道,通過作者親身的體驗,加以描繪的修辭技巧。如:1.朱自清<說揚州>:「北平尋常提到揚州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2.蘇進強<楊桃樹>:「原來兩人躲在楊桃樹下,儘摘下面的果子,一個一個嚐,發現那都是澀澀苦苦的,沒有台北的楊桃汁甜。」 觸覺摹寫凡在語文中,將肌膚肢體所接觸的各種不同感覺,通過作者親身的體驗,加以描繪的修辭技巧。如:1.朱自清<春>:「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2. 葉蔚林《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濃霧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