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看他往後的作為,又推翻了他原本正面的形象。張生真的是作者筆下的正面人物嗎?張生與鶯鶯初次相逢便驚為天人,甚至「幾不自持」,他外表雖然溫文守禮,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卻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只是掩飾得極好。他積極地送禮巴結紅娘,為了表明心跡,對紅娘說道: 「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表面上張生是因為相思之苦,幾乎要為相思而死,而想要與鶯鶯私會,但實際上卻是因色欲薰心,急切地想得到鶯鶯,所以才假借相思之名以軟化其心,倘若是真誠地要與鶯鶯諦結鴛盟,又何必急於一時呢?...
一家之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成體系的獨特見解。《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宋.陸游〈賀黃樞密啟〉:「凜然一家之言,發乎千載之閟。」也作「一家之論」、「一家之學」、「一家之說」、「一家言」。
頓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五燈會元.卷四.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2)證悟一切現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南朝梁.劉孝標.注:「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於七住。」
吐氣揚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揚眉吐氣」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據《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引)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1>,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2>,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3>耶? 〔注解〕 (1) 司命:本指掌管文運的文昌星,此指韓朝宗能獎勵文學,提拔後進,對當時文學之興盛,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 品題: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3) 激昂青雲:震盪飛揚於青雲之上,比喻得志顯貴。青雲,比喻顯要的地位。
見仁見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同「智」。「見仁見知」即「見仁見智」。見「見仁見智」條。01.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至於《周易》,統貫天人,成於四聖。……京、孟、虞、鄭諸大師,以及後代諸家,皆止各道所得,見仁見知,從無一人能為的解定論。」02.清.李光地《讀論語劄記.卷上.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章》:「此章只以其德言之,不必定作兩人說。如『君子道者三』,三者字,只是一君子爾。與〈繫傳〉言見仁見知,指各不同。」
稱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人或物所加的名稱。《晉書.卷三二.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雖幽顯同謀,而稱謂未盡,非所以仰述聖心,允答天人。」
瘦骨如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骨瘦如柴」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纔聞居士病榮(縈)身,凡是有靈皆怪訝,病臥只居方丈內,飢羸起坐甚艱難。國王王子盡奔波,居士宰官咸禮覲,一切天人皆到會,果然見一病維摩。多將湯藥問因依,大照國師尋斬候,雖即(至心)申體察,莫知來處辯其因。謝諸人者賜相哀,四大元知有此災,舊日神情威似虎,今來體骨瘦如柴。深貴汝,倍憂懷,我此身形自嘆裁,因有如斯縈病故,廣陳妙法唱將來。
塗炭生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賊庭,京師鞠3>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聖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歸屬,必當隆中興之功,復配天之美。……」 〔注解〕 (1) 羌胡猾夏:指姚萇率領西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中原。羌胡,泛稱我國西北方少數民族。猾,音ㄏㄨㄚˊ,侵擾。 (2) 晏駕:古代皇帝死亡的諱稱。 (3) 鞠:通「鞫」,窮盡、完全。
勞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精神或肉體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維生物資,或為換取利益,提供服務、創造價值而活動。如:「每天人們勞動來賺取生活所需。」
中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或世紀的中期。《詩經.商頌.長發》:「昔在中葉,有震且業。」《文選.陸機.辯亡論下》:「爰及中葉,天人之分既定,百度之缺粗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