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莊子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後之哲學思想。道家思想創於老子,到了莊子卻有一圓融發展,「道」已下落內縮,化為無名、無功、無己的天人不相勝真人。真人縱身於萬變造化,無形無跡,同體肯定世間一切物,這種肯定就是道家的智慧「無的保存作用」。這正是真人思想的價值所在,亦即,能以沒有「精神優越性」的天人不相勝方式,解開人的困頓與陷溺,大抵來說就是如此。
不謀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經過商量,見解、行為卻一致。《三國志.卷一五.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唐.韓愈〈請上尊號表〉:「天人合願,不謀而同。」也作「不謀而合」。
分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別的界限。《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序》:「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泰來否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自勵。周文王雖然被紂王像個奴隸般地囚禁起來,但他並不為外在環境的榮辱感到憂愁,潛心研究《易經》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前期崇尚黃老學說,講究因循無為。然而董仲舒則在和漢武帝對話的過程中提出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議,他相信「天人感應」,主張將所有學說統一到一家之上,為政治服務,提出「興太學以養士」,「重選舉以選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 東漢 初期,王充提出「人有善惡之分」,「性可教而為善」及「在所間染而善惡變藝」的觀點,主張國家大量興辦學校,並通過行政手段給予保護。後期,地方官辦學校逐漸變的有規模,學生也可以通過考試從低級學校升入高級學校,最終到太學學習。 魏晉南北朝 由於「喪亂弘多」,政局跌蕩,官學衰落,士族階層轉而從《老子...
生民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賊庭,京師鞠3>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聖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歸屬,必當隆中興之功,復配天之美。……」 〔注解〕 (1) 羌胡猾夏:指姚萇率領西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中原。羌胡,泛稱我國西北方少數民族。猾,音ㄏㄨㄚˊ,侵擾。 (2) 晏駕:古代皇帝死亡的諱稱。 (3) 鞠:通「鞫」,窮盡、完全。
普度眾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以一種廣大無分別的慈悲心,解脫眾生的悲苦,使登彼岸,到達解脫境界。《警世通言.卷四○.旌陽宮鐵樹鎮妖》:「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度眾生,號作天人師。」也作「普渡眾生」。
端本正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正本清源」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今漢承衰周暴秦極敝之流,俗已薄於三代,而行堯舜之刑,是猶以鞿而御駻突,違救時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鉗一等,轉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歲以萬數,刑重之所致也。……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大辟1>。其餘罪次,於古當生,今觸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傷人與盜,吏受賕枉法,男女淫亂,皆復古刑,為三千章。詆欺文致微細之法,悉蠲除。如此,則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專殺,法無二門,輕重當罪,民命得全,合刑罰之中,殷天人之和,順稽古之制,成時雍之化。 〔注解〕 (1) 大辟:死刑。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而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事蹟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將中國帝王置於世界與宇宙的中心,是天上與地下間的樞紐。對下,帝王秉承天命,代天而治;對上,帝王為人世的代表, 承擔對上下四方祭祀的責任,遠古時領導者為大祭司政教合一的特色仍然存在。此說對帝王的吸引力是只要人民安居樂業,四時風調雨順,其政權便相當鞏固了。對儒者而言
日昃忘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陽都西斜了,還沒有吃午飯。形容專注勤奮的工作。《魏書.卷七九.鹿悆傳》:「然高墉峻堞,非可易登,廣涘深隍,實為難踐。是用日昃忘食,中宵憤惋者也。」《晉書.卷八六.張軌傳》:「寡君以乃祖乃父世濟忠良,未能雪天人之大恥,解眾庶之倒懸,日昃忘食,枕戈待旦。」也作「日旰忘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