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卻裝作沒聽見。」「充耳」在此有兩層意思,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卻不聞不問)。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充耳不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光明磊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區區無他意,止以公子光明磊落,為天人所欽矚。」
五體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後比喻非常欽佩。《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安龍媒對你這樣的天人,只有五體投地了。」《老殘遊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一目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ǎo釋義︰即「一目了然」。見「一目了然」條。 01.元.戴表元〈讀易蠡測序〉:「而徐君機神敏給,於天人性命、事物精麤之理,他人經年歷紀而未喻者,一目即了。」 參考詞語︰一覽了然注音︰| ㄌㄢˇ ㄌ|ㄠˇ ㄖㄢˊ漢語拼音︰yī lǎn liǎo rán釋義︰猶「一目了然」。見「一目了然」條。 01.《醒世恆言.卷一一.蘇小妹三難新郎》:「東坡看了兩三遍,一時念將不出,只是沉吟。小妹取過,一覽了然。」
目空一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屈意、降心相從。〔參考資料〕 宋.蘇軾〈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詩(據《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三》引)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真。生年不知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作詩一笑君應聞。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 相似相反詞 相似 五穀不分、一物不知、腹笥甚儉 相反 無所不知、學貫天人、腹笥便便 例句 他自以為聰明無比,其實不過是個不辨菽麥的傻瓜。
顯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明。《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立法度,顯著綱紀。」《後漢書.卷六二.荀淑傳》:「於是天人之際,事物之宜,粲然顯著,罔不備矣。」
三頭六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頭六臂」原作「三頭八臂」,為佛家用語,指阿修羅神的長相,生有三顆頭顱,八條臂膀,《法苑珠林.卷五.六道篇.脩羅部.述意部》便說:「並出三頭,重安八臂」。阿修羅為梵語Asura的音譯。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在佛教中認為雖屬天界,但無天人的德行,性情險詐,所以稱「非天」。而又因其體形高大,力大無比,故其「三頭八臂」之形象亦有力量強大的象徵,但後來「八臂」多作「六臂」,「三頭六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本領大,力強可畏。
歷盡滄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經歷無數事故與變化。如:「言談間,歷盡滄桑的老友流露出對過往歲月的許多傷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技巧。如:「唱工」、「雕工」、「巧奪天工」。唐.李白〈訪道安陵遇蓋還為余造真籙臨別留贈〉詩:「為我草真籙,天人慚妙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