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74 ms
共 3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永恆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 「派代亞」計畫(The Paideia Program) 「派代亞計畫」係永恆主義教育理論的實踐計畫,其主旨在培養博雅的全人心靈。主要由阿德勒在1982年領導的「派代亞小組」發表「派代亞計畫」,位中學規劃了基本的學校教育,嘗試將永恆主義的教育關落實於中小學層次。(陳嘉陽,2012)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永恆主義英文關鍵字:Perennialism 參考資料Allan C.Ornstein/著,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頁72-80。台灣培生教育出版。陳嘉陽 ( 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13...
|
檔案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ortfolio evaluation 參考資料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重修二版,頁431。東華,台北。葉順宜(2012)。檔案評量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涂金堂(2010)。是檔案評量或是檔案堆積?談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注意的事項。研習資訊,27(2),23-34。張貴琳(2009)。讀寫檔案省思評量活動設計及學生作品表現分析。研習資訊,26(6),107-117。張玉茹(2002)。因應小班教學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在國中英語課的實驗...
|
心心相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認為禪理不可言說,而斷際禪師的《傳心法要》就是延續此說。他強調在禪理的實踐中,心就是本體、核心,是眾生本來就具有而永不變易的佛性;禪修的目的在於保住本心,不起妄念,不假外求。他還特別強調實際生活中「心即無心」的道理。在一切行住坐臥中,但求無心,即不起妄念,這就是佛心了。因此修行時,不須透過語言、文字,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證,領悟佛的真理,就是「以心印心」了。後來「心心相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用來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
文化回應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1.1 意義1.2 目的1.3 教學策略1.4 參考書目2 關鍵字 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是多元文化教育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學實踐取向。指利用不同的背景或族群學生的文化特色、先備知識或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與學習的管道,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表現。 意義(引自:何縕琪、林喜慈(2006) 文化回應教學的概念起源於1970年代,目的在協助有文化差異的學生能夠有更公平的機會去追求卓越的表現。...
|
坐井觀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劉克莊〈用居後弟強甫韻之九和〉詩:「詩少古風惟近體,學慚實踐謾虛談;退之未離乎儒者,坐井觀天錯議聃。」
|
處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慮」這句成語就從《穀梁傳》原文摘出,用來形容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
多元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化,不只是紙筆測驗。多元評量的方式如筆試、口試、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等,教師以多元方式評量學生的表現,以作為教師教學改進與學生學習成果的參考。評量不在只是量化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質化的學習情形;也就是評量不只是學生表象的學習結果,而是進一步了解學生知識內化的學習情形。以下簡單的介紹動態評量。 二、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係指評量者與受試者的互動關係,強調評量與教學的結合—教師在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以提供協助;學生於互動中澄清觀念,獲得深層理解...
|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立完整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能貢獻所學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是一種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理想與實踐的教育。二、注重人際相處及尊重別人的價值性活動生命教育應重視人我的關係,因為人的生存是依靠他人而生存,不可能獨自存活,單一存在。所以生命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對事情的洞察力與待人接物的智慧,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情,並在別人需要上付出愛的關懷與行動,學習個人所作所為與別人和團體之間的關聯,尊重他人的生命,並且能夠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進而能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所以,生命教育係指教導個體去了解、體會與
|
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下內容:一、價值(value)一套社會或團體界定何謂理想原則的抽象標準,是社會成員信守並加以維護和實踐的原則。例如:自由、民主、人權、公義,由於高度抽象而廣被接受。二、規範(norm)規範(norm)在社會的定義中是「一組社會規則,以區分在特定情境中某種行為是否適當(appropriate)。」是在特定情境下該如何作為的特殊文化期待。常見的規範有:民俗、民德、禁忌(taboos)、法律、獎懲(sanction)。孫末楠(W. G. Sumner)提出規範、民俗、民德等概念,民俗(folkways)是符合某團體習慣的一般...
|
自我肯定訓練(Assertiveness_training)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重建:1. 行為演練:經過不斷的示範、練習、回饋,讓個案會在治療環境中學習他們想要的行為,然後再實踐於真實生活中。2. 認知重建:大多的自我肯定訓練聚焦於個案的負面自我陳述、自我挫敗信念、錯誤思考。治療師除了教導個案處理困難情境的技巧或技術之外,也會挑戰個案缺乏自我肯定的信念,教導他們使用建設性的自我陳述,以新的信念來產生自我肯定行為。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自我肯定訓練英文關鍵字:Assertiveness training 參考資料1. 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