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屋簷。《易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之大壯。」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相似詞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握髮吐哺、禮賢下士 相反詞傲世輕才、侮辱斯文 例句他一再請你當企劃主任,頗有三顧茅廬之意,你怎麼無動於衷呢?
怨天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在〈憲問〉篇中,孔子感慨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解他,人海茫茫,卻覓無知己。但他認為自己在遭受挫折、失敗時,能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別人。學習身邊平常的事物,進而深知自然生滅演變的道理,而能隨遇而安、通曉德義。這樣對人生的了解,已經到達某個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也只有上天才會知道。後來《論語》原文的「不怨天,不尤人」演變為「怨天尤人」這句成語,用來比...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自後世惡直好佞,以直言賈禍者,比比皆是。」
才高八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高八斗」原作「八斗之才」。謝靈運是晉宋間的詩人,謝玄的孫子,襲封康樂公,後世又稱為謝康樂。謝氏是東晉以來的名門高第,謝靈運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學甚佳,自幼就受到賞識,長大後極欲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後來劉裕代晉自立,國號宋,對於謝氏,劉宋雖仍採取拉攏的態度,實際上則漸漸地削弱謝氏的特權地位。謝靈運在政治上失意後,轉而寄情於老莊思想與山水景物之間。當時流行玄學思想,文學作品也以玄言詩為主,但受限於體材及作者才能,玄言詩被人評為平淡枯躁,即使點綴了幾句山水詩句,也難以改變其呆板的本質。直到謝靈運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才為南朝詩壇開展新的氣象。他的山水詩,大部分成於永嘉太守任內,其語言富麗精工...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2>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3>,身死無名4>,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6>不謹也;寡廉鮮7>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8>刑戮,不亦宜乎! 〔注解〕 (1) 檄: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文書。音ㄒ|ˊ。 (2) 幣役:幣帛之役。 (3) 抵誅:當誅。 (4) 身死無名:死了以後沒有好的名...
曾參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2) 自若:態度自然如常。若,如。 (3) 有頃:不久、一會兒。 (4) 杼:音ㄓㄨˋ,梭。織布機上用來持理緯線的器物。 (5) 踰牆:跳牆。踰,音ㄩˊ,越過、超過。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卷上:「陶氏遯身世外,且因符瑞以勸進,遺譏于後世。與吾夫子學《易》可无大過,不亦背道而馳者乎?」
精益求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應,進而領悟到無論精製器具也好,進德修業也好,都不可安於小成,應力求好上加好,以期盡善盡美的道理。後世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為《論語.學而》作注時,也針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兩句話加以注解:「精製骨、角、玉、石之器,已經很精緻漂亮,再經過切、磋、琢、磨等方法加工修飾,就更精美了。」這正是「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力求精進的精神。後來「精益求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達好還要更好的意思。
張冠李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魯酒薄,邯鄲圍」「罪生甲,旤歸乙」,事機莫測,曷足怪乎!諸老先生乃謂皆是亂說,然則聖人何以擇言於芻蕘。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張公帽賦》。〔參考資料〕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棳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以戴之,于長隱君乃岸幘而褻禮,木子居士反峨冠而壯儀。」亦可謂善謔者。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