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步一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注解〕 (1)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時魯人,為孔子弟子。天資明,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 (2) 仲尼: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奔逸絕塵:奔走的速度極快,比喻才能傑出。見「奔逸絕塵」。 (4) 瞠:音ㄔㄥ,張目直視的...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良好的時機難以再得,不可錯失。《舊五代史.卷九八.晉書.安重榮傳》:「仰認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務勝殘去虐,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泉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事物發生的緣由、起源。《舊唐書.卷七.宗本紀.史臣曰》:「上既啟其泉源,下胡息於奔競。」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雷平山真人許君》:「若不堅心正行,豈得見泉源耶?」
興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興盛與衰微。[例]一個朝代的興衰和君王的智或昏庸有很密切的關係。
柏拉圖三分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層的第二部分是意性的部分,類似人身之胸部,是情得發動所,最上層的部分則是理性部分,猶如人身之頭部,是智、思考、判斷的所在。 定義這三部分顯示出來的具體行為,在慾望上就是進行各種欲求,在情性上就出現各種意志的行為,而在理性上就是推理行動,這三種心性都各自朝向的目標,欲求應該以節制為其德,意志乃以勇敢之得為效標,至於推理則是以智慧為宗旨,三者各發揮其所應發揮之功能,如此才屬完美無缺,不過顯然在價值層次上,三者有高下之分,其中欲性最低,應該接受最高理性層次的節制,屬於中層的意欲居次,但好比車夫之駕馬一般,不可讓馬支用任由奔馳...
八王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虜懷帝而去(永嘉之亂);接著又於316年攻入長安,虜愍帝,西晉滅亡,華北變成胡人世界。瑯琊王司馬(註3.)在建業即位,視為東晉元帝。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司馬炎、賈后、司馬英文關鍵字:Emperor Wu of Jin、Empress Jia Nanfeng、Emperor Yuan of Jin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90~91。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少不經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少不更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晉末年,外族入侵,懷、愍(ㄇㄧㄣˇ)兩帝先後被俘。司馬(ㄖㄨㄟˋ)在王氏家族的支持下即位於建業(地約當今江蘇省江寧縣南),為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王氏家族因擁主有功,王導被任命為宰相,其族兄王敦亦受封為大將軍。後來,司馬病死,王敦乘機起兵篡奪政權。據《晉書.卷六九.周顗列傳》載,當時朝中的一位大臣溫嶠(ㄐㄧㄠˋ)為王敦辯解說:「王大將軍會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周顗(ㄧˇ)則回答:「君少年未更事(你年紀輕,閱歷不足)。要知道不是所有君王都能如堯舜般聖明,即使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為人臣者豈能因此就犯上作亂!」後來王敦雖然叛變失敗,但仍握有權勢,耿直...
Appl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WDC大會上,CEO賈伯斯宣佈從2006年起Mac的產品將開始使用英特爾公司所製造的CPU(英特爾酷)。2006年4月5日,蘋果電腦推出允許採用英特爾微處理器的Mac電腦執行微軟Windows XP的軟體Boot Camp。它簡化了在Mac 上安裝Windows的任務,有一步一步的指導,用戶還能夠在重啟機器時選擇是採用Mac OS X還是Windows。2006年,蘋果發表了個人電腦iMac,蘋果公司因此而獲得了該公司創立以來最大幅度的市佔率成長。因這些產品設計完美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2006年8月29日,蘋果電腦公司...
理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理應該。南朝梁.江淹〈蕭上銅鍾芝草眾瑞表〉:「斯乃靈跡深覃,衷敻感,理應寫順,祇無涵祕。」《儒林外史》第四回:「老伯母的大事,我們做子姪的理應效勞。」也作「理當」。
隨俗浮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沒有主見,順從世俗的觀點。《元史.卷一四三.泰不華傳》:「泰不華尚氣節,不隨俗浮沉。」《清史稿.卷二一八.諸王傳.忠親王多爾袞傳》:「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惟終始,寧忍隨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也作「隨世沉浮」、「隨俗沉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