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破竹之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短短數日就攻佔吳國許多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人被俘。杜預想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後來晉軍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勢如破竹」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譬如破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作戰順利,毫無阻礙;亦用來比喻事情進展順利。
水滸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相傳為元施耐庵或明初羅貫中作。敘述宋末大盜宋江等一百零八條好漢嘯聚山東梁山泊,後被政府招安的故事。為白話章回小說,有百回本,百十回本,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世所通行七十回本,係經清初金聖歎批改者。此外有征四寇,係截取百十五回本下半而成者;水滸後傳為清初南潯陳忱著,述宋江服毒,李俊至暹羅立國等事;與百回本忠義水滸傳銜接。又有蕩寇志,係清俞萬春撰,與七十回本水滸銜接,文字亦力摹水滸,但敘諸人皆以不幸而終,多憑臆造。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出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教學的基本用書。 元代 元朝統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設立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三類學校。元代於公元1313年恢復科舉制度,學習和考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主,講解以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明代 擴大和完善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並在劉基、宋濂等大臣的參與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中央以禮部作為全國教育管理機構,地方則在諸路設置學政等官掌管教育。明朝為照顧功勛舊臣,對這些人的子孫特別優待,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進入學...
張愛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編輯] 中篇小說• 張愛玲.《金鎖記》. 曾分別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金鎖記》2005年國立國光劇團改編成京劇《金鎖記》• 張愛玲.《第一爐香》.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45.• 張愛玲.《傾城之戀》.皇冠文化.ISBN 9573305437. 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台劇《傾城之戀》•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皇冠.ISBN 9573320223.[編輯] 長篇小說• 張愛玲.《秧歌》.皇冠文化.ISBN 9573305399,...
疆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當作疆埸,俗誤作疆場。指戰場。元.宮大用《七里灘》第一折:「自開基起運,立國安邦,坐籌幃幄,竭力疆場。」《三國演義》第五三回:「即使斬將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也作「疆埸」。
四大金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佛教宇宙觀欲界六天中的四大天王。在中國寺院塑像一般為:增長天王,青色身,手持寶劍;持國天王,白色身,手持琵琶;多聞天王,綠色身,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廣目天王,紅色身,手繞一條龍,成為中國式的佛教護法神。[例]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四大金剛手中所拿的寶劍、琵琶、傘、龍即象徵著「風、調、雨、順」。 △四大天王
黃石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任何工商業利益,也未花任何經費有關。爾後此種由少數成員推動,藉由媒體及保育人士大力支援協助而得以成立國家公園的方式,便稱為黃石模式。這模式很快便傳揚至其他國家,如澳洲於1879年設立皇家國家公園(Royal National Park ),加拿大於1887年設立班尼夫國家公園(Banff National Park),瑞典於1910年設立歐洲第一座國家公園。台灣亦循此模式,在1982年成立了第一座墾丁國家公園。出處:1.內政部營建署。2. wikipedia百科全書。
孜孜不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曰:「俞。師汝昌言。」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因治洪水有功,得舜禪讓,立國為夏。亦稱為「大禹」、「夏禹」。 (2) 思:語詞。無義。 (3) 孜孜:勤勉不懈。孜,音ㄗ。 ◎2《書經.君陳》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
逐末捨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
音樂性向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調記憶等,測驗時要受測者聽一系列配對的音調之後,辨別他們之間的差異。該測驗施測時間大約一小時,有建立國民小學四年級以上至成人的百分位數常模。經研究發現,此測驗的折半信度係數介於.55至.85之間,各部分與音樂訓練的效標介於.32至.40之間,其中以音調辨別的效度最高。1941年,溫(H. D. Wing)編製了音樂智力標準測驗,是用對象包括國民小學二年級以上至成人,測驗內容包含:(1)和音分析;(2)音調改變;(3)音調記憶;(4)節奏重音;(5)和聲比較;(6)音強比較;(7)樂曲等部分。該測驗施測時間大約一小時,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