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1.89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殫精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í lǜ釋義︰即「殫精竭慮」。見「殫精竭慮」條。 01.明.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訓誥典謨,聖人豈殫精極慮,作意而為之者哉!」 02.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序〉:「殫精極慮,十年於茲。」 參考詞語︰殫精畢思注音︰ㄉㄢ ㄐ|ㄥ ㄅ|ˋ ㄙ漢語拼音︰dān jīng bì sī釋義︰猶「殫精竭慮」。見「殫精竭慮」條。 01.《清史稿.卷二三二.寧完我列傳》:「臣敢不殫精畢思,用效駑鈍。」 參考詞語︰殫精畢力注音︰ㄉㄢ ㄐ|ㄥ ㄅ|ˋ ㄌ|ˋ漢語拼音︰dān jīng bì lì釋義︰竭盡精神與力量。見「殫精竭慮」條。 01.明.張居正〈示季子懋修書〉:「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幸而藝成。」...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比比皆然注音︰ㄅ|ˋ ㄅ|ˋ ㄐ|ㄝ ㄖㄢˊ漢語拼音︰bì bì jiē rán釋義︰即「比比皆是」。見「比比皆是」條。 01.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六.論語.子罕篇》:「每國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來做!如魯有三桓,齊有田氏,晉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聖人插手!」 02.《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心,人情趨利,比比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敘述、陳述。如:「一概而論」、「相提並論」。《淮南子.脩務》:「書傳之微者,唯聖人能論之。」
老馬識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1>、隰朋2>從桓公3>伐孤竹4>。春往冬反5>,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注解〕(1) 管仲:管夷吾(?∼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世稱為「管子」。(2) 隰朋:生卒不詳,齊國大夫,曾助管仲佐桓公完成霸業。諡成子。隰,音ㄒ|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柔弱的。《淮南子.原道》:「是故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漢.高誘.注:「雌,柔弱也。」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背道而馳」。見「背道而馳」條。 01.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六.進卷.莊子》:「彼其智不足以知聖人,而不能自蔽其所見,又變於俗而趨於利,故其勢不得不背車而馳,則君子哀之可也。」 參考詞語︰背道而行注音︰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ㄒ|ㄥˊ漢語拼音︰bèi dào ér xíng釋義︰猶「背道而馳」。見「背道而馳」條。 01.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別集.卷一.應制論.史稱安隗素行何如》:「蹈道而行之,謂之君子;背道而行之,謂之小人。」
諱疾忌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注解〕 (1) 扁鵲:姓秦,名越人,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名醫。唯《史記》所載扁鵲故事,則非一人,而以扁鵲為良醫的代稱。因居於盧國,故亦稱為「盧醫」。 (2) 蔡桓公:蔡國君主,生卒年不詳。蔡,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地約在今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帶。 (3) 腠理:肌肉的紋理,指皮膚。腠,音ㄘㄡˋ。 (4) 還走:返走。還,音ㄏㄨㄢˊ。 (5) 鍼石:一種以石針刺經脈穴道的治病方法。鍼,音ㄓㄣ。 (6) 司命:傳說為主管人的壽命的神仙。 (7) 索:找。〔參考...
有教無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舊唐書.卷一九四.突厥列傳上》:「聞聖人之道,無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無類。」
隨波逐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擾亂而使其混濁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張冠李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皆非漫然無本。「魯酒薄,邯鄲圍」「罪生甲,旤歸乙」,事機莫測,曷足怪乎!諸老先生乃謂皆是亂說,然則聖人何以擇言於芻蕘。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張公帽賦》。〔參考資料〕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棳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以戴之,于長隱君乃岸幘而褻禮,木子居士反峨冠而壯儀。」亦可謂善謔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