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集腋成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墨子.親士》1>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2>也,物無違3>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4>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谿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嶢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解〕 (1)...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朱熹《四書或問.卷五.中庸或問》軌者,車之轍跡也。周人尚輿,而制作之法,領於〈冬官〉。其輿之廣六尺六寸,故其轍跡之在地者,相距之間,廣狹如一,無有遠邇,莫不齊同,況為車者,必合乎此,然後可以行乎方內而無不通;不合乎此,則不惟有司得以討之...
蜀犬吠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在泉水中的魚。偶爾太陽破雲而出,狗群由於很少看到陽光,受到驚嚇,紛紛對天吠叫。文末岑參表示蜀之北有聖人治世,是北客可以前往之地,亦寄託了自己希望回到中原有所作為的壯志。可惜他壯志未酬,便客死成都。後來「蜀犬吠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少見多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以德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尸子》(據《太平御覽.卷四○.地部五.太行山》引)夫龍門,魚之難也;太行,牛之難也;以德報怨,人之難也。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井有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井井有條」原作「井井有理」。荀子,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學說本於孔子,主張禮治,提倡性惡之說,與孟子之性善說相對。《荀子》此篇主要在論述大儒對於當世的作用,另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等幾類人的德行,並且強調學習與法度的重要。一個人能夠清清楚楚地做事有次序、有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
陽春白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十人;引商7>刻羽8>,雜以流徵9>,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10>高,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解〕 (1) 郢:音|ㄥˇ。地名,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 (2) 下里巴人:此指通俗的歌曲。見「下里巴人」。 (3) 屬:音ㄓㄨˇ,跟隨。 (4) 和:音ㄏㄜˋ,聲音相應,這裡指唱和的意思。 (5) 陽阿薤露:此指介於高雅及通俗間的歌曲。 (6) 陽春白雪:此指高雅的歌曲。 (7) 引商:加長商音。 (8) 刻羽:削減羽音。 (9) 流徵:為徵音的流轉變化。徵,音ㄓˇ。 (10) 彌:更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興起、振起。《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如:「興風作浪」。《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負荊請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元.王實甫《麗春堂》第四折:「聖人著李圭到丞相跟前負荊請罪,丞相休記前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