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47.0647 ms
共 7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導師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學校中教師輔導學生的制度。此制由英國牛津、劍橋大學所發展而來,其主要目的在於輔導學生個性與群性的發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
|
民族精神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培育民族意識,陶鑄民族道德,鍛練民族體魄為目的的教育。
|
棄邪從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
據經引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王允等人欲共除董卓,但不久即病死。
(3) 制服:在父母喪期中穿的喪服。
(4) 私謚:古時對道德、功勛、文章有特殊成就的人,死後常由親屬或門生故吏加以諡號,稱為「私諡」。相對於君主封贈的諡號而言。謚,同「諡」。
|
引經據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王允等人欲共除董卓,但不久即病死。
(3) 制服:在父母喪期中穿的喪服。
(4) 私謚:古時對道德、功勛、文章有特殊成就的人,死後常由親屬或門生故吏加以諡號,稱為「私諡」。相對於君主封贈的諡號而言。謚,同「諡」。
|
百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各國。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三.出生入死篇》:「使民親附,諸事任己,百方仰朝。」
|
抗戰建國綱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二十七年,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確定抗戰與建國並行的方針,訂立「抗戰建國綱領」。外交上期消滅帝國主義的侵略;政治上以地方自治為基礎,準備實施憲政;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以期國防與民生合一;文化上發揚固有道德,提高科學知識。
|
謀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謀求道義公理。《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漢.徐幹《中論.卷下.譴交》:「文書委於官曹,繫囚積於囹圄,而不遑省也。詳察其為也,非欲憂國恤民,謀道講德也。」
|
禮廢樂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章制度、禮樂教化遭受破壞,道德規範、社會綱紀蕩然無存。漢.公孫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也作「禮壞樂崩」。
|
道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義、道德。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二折:「我將這行仁慈有道禮忒忠孝的申生,我委實下不得手。」也作「道理」。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