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藍貝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該團為英國現存最古老的團,由祖籍波蘭的瑪莉亞.蘭貝爾(Marie Rambert, 1888-1982)建立的。原名為「蘭貝爾芭蕾團」(Ballet Rambert),並被推崇為「英國芭蕾的搖籃」。它在1929年 Sergei Diaghilev(1872-1929)去世前,亦是在妮涅特.瓦洛(Ninette de Valois)等建立「Camargo Society」及「Vic Wells Ballet」之前即已成立的團。然而與Valois 不同,蘭貝爾並不十分熱衷於為其團找一個固定的基地,甚至說從未打算過團的未來,因此其團的歷史是富含動態的改變,時而瀕臨解散、時而又獲得新...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北歐民族蹈研究協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1977年成立,會員為北歐六國中對民族蹈有興趣的個人。工作項目包括辦理研討會等等。地址:Wallingatan 23, 4 tr. S-111 24 Stockholm, Sweden.
《Encyclopedia of Associations》33rd ed., 1998.
併肩背後牽手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姿名。常被稱為背後牽手姿,其英文寫法有數種,Cross-Back-Hold Position、Arms Cross Behind Hold等,由二人或二人以上組成:一、二人朝相同方向,男左女右並肩站立,外手自外伸向自己背後,右手牽右手於女腰後,左手牽左手於男腰後,女左手在男右手上。二、三人朝相同方向,兩側者內手在中者背後相牽,外手自外側伸向背後,分別與中者伸來之雙手相牽。
張慶三編著《土風世界 》民國五十九年。
變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踊類名。「變化踊」(Henga Buyou)為日本歌踊之一種類型,亦可以稱為「變換蹈」。該類型踊是以數曲不同風格之小品組合而成,者在同一蹈作品中分別變化、扮演不同角色出現,組曲形式的蹈。其名詞乃是自元祿時期(1688-1703)開始使用。「變化踊」之者常是一人於台上,時而為男子,時而為女子或老者,就在動過程中數次更換衣、服飾或面具等以變化造型和角色,此即稱為「變化踊」。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五卷》1961。
花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間蹈。參見「霸王鞭」條。
風動蹈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風動蹈劇場」是由臺灣蹈家何曉玫及劇場工作者李永豐、羅北安等人於1994年共同組成。團長為何曉玫。風動的蹈是心靈與身體的自然反應,轉化出自然而生活化的身體語彙,是蹈也是非蹈,更是演出者的心靈與身體的對話,將蹈還原於動作的根本元素以及每位動作者的特質。劇場的理念一如劇場的表演形式,致力於運用劇場中的各種創作元素,如戲劇、燈光、聲音、肢體、影像等科技媒體,並結合接近身體語言的方式,超越技巧與格式,去開發出新的劇場語彙,表達現代人對這個時代的回應,不論是喜、怒、愛、憎,或是人生的困惑,也就是存在於你、我的現世想法,從一個動作、一個意念中回溯心靈與身體動作的組合,在動態與靜止間飽含生...
團提供資料。
慢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南斯拉夫瑟比雅(Serbia)的傳統節慶蹈。在此節日,年輕人不需伴,或者全體形成開口圓圈,歡樂起。音樂是採用吉普塞的樂器伴奏。國內稱此為塞爾維亞慢步
張慶三《精選土風集》。
趕趕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俗活動名。韓國民俗蹈,是韓國全羅道南部沿海一帶,在八月十五日月圓之夜,由婦女所表演之蹈,為韓國最大的節慶活動。所有參與者均為女性,她們身穿傳統服飾,手牽手圍成一個圓圈,通常每圈至少有十位以上,邊唱邊跳圓,在中秋月圓之下表演,尤可產生神秘而奇幻的氣氛。在表演中途還參雜多種遊戲用以提高趣味。此民俗節慶的起源,要追溯至西元1592年的「壬辰倭亂」,日本豐臣秀吉入寇,當時海軍將領李舜臣下令他的艦隊對抗日本海軍,住在戰場附近的婦女同胞爬上山,到處升火並跳,使日軍誤以為有許多守軍。因此,慶祝中秋的趕趕之被認為其目的為拒抗倭寇。
《Korea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帕斯可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墨西哥雅奎(Yaqui)印地安人的一種儀式蹈,其西班牙名字亦指表演者。起源於西班牙征服前一種與狩獵遊戲有關的儀式,此(包括鹿Venado)現今在天主教節日時表演,特別是於復活節禮拜六。者在兒童時期即開始受訓並繼續表演到中年,節日時於一稻草亭台(有時設一祭壇)內表演;此亭台叫恩若馬達(enramada)。儀式序幕結合天主教和雅奎族的禮儀而成,所有的者均於聖者肖像前跪下,最年長的者帶著面具被引導以逆時鐘方向繞亭台三圈,接著,他將一根根木棒放入豎琴的每個洞口,同時叫出樹林中所有動物的名字。發射出三支炮竹後,在豎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下開始跳。男者裸露上身,頸子上戴著念珠項鍊,穿著短...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空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源自於非裔古巴人的蹈,名取自中南美洲常見的空加鼓(Conga),主要發展地在古巴,是嘉年華會中很流行的一種街頭行進蹈,者一個跟在一個後面,形成鎖鏈狀,或成直線或成環形動。此為2/4拍,以兩小節的節奏模式為基礎,第二小節為切分音,會加重音。相較於現代在廳的跳法,古巴《空加》較平緩且沒有激烈的踢步;當《空加》成為風行美國的社交時,強調一、二、三、踢的節奏,這是不同於古巴樂團的。至於在巴西的《Congada》和古巴的《Conga》並無關聯,是指黑人Conga儀式中高度使用切分音的Conga;此外海地亦有Conga,只不過各地域所表現的形式不盡相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