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耳紅面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因羞愧而面色潮紅。《西遊記》第三一回:「公主聞此正言,半晌家耳紅面赤,慚愧無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朝雲耳紅面赤,不敢言語。」
遏斷行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響遏行雲」之典源,提供參考。 《列子.湯問》薛譚1>學謳2>於秦青3>,未窮青之技,自謂盡4>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5>於郊衢6>,撫節7>悲歌,聲振林木,響遏8>行雲9>。薛譚乃謝10>求反11>,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注解〕 (1) 薛譚:秦國善歌者。 (2) 謳:音ㄡ,歌唱。 (3) 秦青...
弭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禁止或止息誹謗的話。《國語.周語上》:「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唐.李商隱〈哭虔州楊侍郎〉詩:「本矜能弭謗,先議取非辜。」
正言不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直敢言,無所顧忌隱諱。《楚辭.屈原.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宋.蘇軾〈鳧繹先生詩集敘〉:「微言高論,即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也作「直言不諱」、「直言無諱」、「直言勿諱」。
噤如秋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噤若寒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寒冷季節時,聽不到蟬叫聲,所以古人用「寒蟬」來比喻不說話。據《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載,東漢時杜密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杜密去官回鄉後,對政事仍十分關心,常向太守推舉賢人,揭露惡行。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激勵他向劉勝學習,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
無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毫無忌憚。《三國演義》第一三回:「郭汜自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
魚頭參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魯宗道官拜參知政事,個性剛直,嫉惡敢言,貴戚用權的都怕他,因他姓魯且骨鯁,故被稱為「魚頭參政」。見《宋史.卷二八六.魯宗道傳》。
餘妙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餘音繞梁」之典源,提供參考。 《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1>東之2>齊3>,匱4>糧,過雍門5>,鬻歌假食6>,既去而餘音繞梁欐7>,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注解〕 (1) 韓娥:指戰國時韓國善於歌唱的女子。 (2) 之:前往。 (3) 齊:指戰國齊國...
杜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口,不敢言語。形容非常害怕而不敢說話。《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晉書.卷四七.傅玄傳》:「而人主若不能虛心聽納,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也作「杜口絕舌」。
竊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中偷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然左右多竊聽者,范雎恐,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原來蔡夫人素疑玄德,凡遇玄德與表敘論,必來竊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