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2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嗐聲歎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煩悶、感傷、惋惜而連續嘆氣。《紅樓夢》第五二回:「那媳婦嗐聲歎氣,口不敢言,抱恨而去。」也作「咳聲打氣」、「咳聲歎氣」。
鉗口撟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鉗口,閉口。撟舌,翹起舌頭。鉗口撟舌形容因受到驚訝、害怕而閉嘴翹舌,說不出話來。《清史稿.卷三七八.朱琦傳》:「一旦遇大利害,搶攘無措,鉗口撟舌而莫敢言。」
未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敢。《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傅會穿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穿鑿附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
蹇諤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人正直,具有敢言諷諫的作風。《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龐統懼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也作「謇諤之風」。
終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整年。《國語.齊語》:「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終歲之計。」唐.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詩二首之一:「終歲守窮餓,而無嗟歎聲。」
謇諤自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直敢言且自許甚高。《明史.卷一九六.夏言傳》:「性警敏,善屬文。及居言路,謇諤自負。」
呂蒙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名。(西元946~1011)字聖功,宋河南(今洛陽縣境)人。為人寬正,遇事敢言。太宗時累擢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卒諡文穆。
抱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裡懷著怨恨。《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紅樓夢》第五二回:「那媳婦嗐聲歎氣,口不敢言,抱恨而去。」
道路側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道路中行走時相遇,卻因有所顧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發言。《元史.卷一三○.阿魯渾薩理傳》:「所在囹圄皆滿,道路側目,無敢言者。」《明史.卷一八九.李文祥傳》:「朝野寒心,道路側目,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國憲。」也作「道路以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