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55.61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絕無僅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絕無僅有」意思是只此一個,絕無其他。宋代文人蘇軾曾上書給神宗皇帝,陳述自己的意見,希望神宗能廣結人心、固守法紀。文章一開始先說自己日前因上書表達買燈一事的意見,而冒犯皇上,自知罪不可,在家聽候發落。原本以為會被處以極刑,沒想到事情就此平息。因此非常感激皇上的恩德與善解,了解皇上是個願意改過、從善如流的人,這種美德是堯舜禹湯等古代聖王所力行不輟的,秦漢以降任何皇帝都無法做到,因此皇上可說是千年來唯一能追隨古代聖王的賢君,是絕無僅有的。後來「絕無僅有」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極為稀少。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9.《資治通鑑.卷二○二.唐紀十八.高宗永隆元年》:「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也!」
苦盡甘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真心耐,志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據《元曲選》引)九重天飛下紙書來,您三下裡休將招狀責。一齊的望闕疾參拜,願的聖明君千萬載,更勝如枯樹花開。捱了些膿血債,受徹了牢獄災,今日個苦盡甘來。
老當益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載,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想要開創一番事業。長大後當了郡守的部屬,有一天奉命押解重刑犯到司命府,半路上,馬援因為憐憫那個囚犯就放了他,自己則逃到北方去避禍。後來雖然遇到特,免除了罪刑,但他並沒有回到故里,仍然留在北方畜牧維生。期間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歸附,門下賓客有數百人之多。在隴漢交界游牧的時候,他常跟賓客們說:「大丈夫立志,處境愈是艱困,志節應當愈堅強;年紀越是老大,越要多加鍛練,保持身體強健。」並用這句話來自我勉勵。後來他投效東漢光武帝劉秀,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成為大將軍。後來原文中的「老當益壯」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年紀雖大但身體仍然強健,而且志氣...
假公濟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卷四六.郭陳列傳.陳寵》臣聞先王之政,賞不僭,刑不濫,與其不得已,寧僭不濫。故唐堯著典,『眚災肆』;周公作戒,『勿誤庶獄』;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由此言之,聖賢之政,以刑罰為首。往者斷獄嚴明,所以威懲姦慝,姦慝既平,必宜濟之以寬。陛下即位,率由此義,數詔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執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猶尚深刻。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詆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堯於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
枯木逢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梁辰魚《浣紗記》第一九齣:「誰料積霾見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謀,賴我國家之洪福,吳王放,得還故鄉,實為天幸。」
釣名沽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陽安眾人,字恭嗣。初為曹操丞相掾屬,轉為五官將文學。魏初,為黃侍郎。弟劉偉與魏諷謀反,本應誅,曹操之。魏文帝時,官至侍中,賜爵關內侯。廙,音|ˋ。 (2) 諷:魏諷(?∼西元219),東漢末沛國人,或為濟陽人,字子京。鍾繇任為西曹掾,後與長樂衛尉陳禕謀畫襲鄴城,攻擊曹操。陳禕向曹操告發其謀,魏諷遂被殺。 (3) 鳩合:集合、召集。鳩,音ㄐ|ㄡ。 (4) 華而不實:只開花而不結果。比喻虛浮而不切實際。見「華而不實」。 2、「釣譽」:《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元始中,修功臣後,下詔曰:「漢興以來,股肱1>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2>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
依樣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署」四字,後遂用玉堂代稱翰林院。〔參考資料〕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胡衛、盧祖臯在翰苑,草明堂文云,「江淮盡掃於胡塵」。太學諸生嘲之曰:「胡塵已被江淮掃,卻道江淮盡掃於。」又曰:「傳語胡、盧兩學士,不如依樣畫胡盧。」端平初,患代言乏人,乃略更其制,出題明注出何書,仍許上請,中選者堂除教官。然名實既輕,習者亦少。另可參考:宋.釋文瑩《續湘山野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恩澤。唐.李邕〈淄州刺史謝上表〉:「雨露深仁,霑霈及於蕭艾。」唐.柳宗元〈代韋中丞賀元和大表〉:「霈澤斯降,膏潤無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楚辭.屈原.離騷》:「陟陞皇之戲兮,忽臨睨夫舊鄉。」漢.王逸.注:「皇,皇天也。」《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皇再命而紹卹兮,乃云眷乎建武。」唐.章懷太子.注:「皇,天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