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34.26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組織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學(organizational learning)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指組織成員在其工作場域中,彼此經由有意義的個人和小組的行動學,持續進行知識的分享與創造,並形成組織智慧,以提升組織表現。(註1) 內容說明組織學並非近年來的概念,早在1987年阿吉里斯(C.Argyris)和熊恩(D.A.Schon)共同出版《組織學
情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理論的研究到了一九八○年代後期,雖然已相當可觀,但是仍然有不盡理想的地方。理論與應用之間,仍有解釋不夠完善之處。布朗(J. Brown)、柯林斯(A. Collins)及杜谷(P. Duguid)於一九八九年首先提出情境認知的概念,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情境認知強調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如同一組工具(tools),只有主動的使用及琢磨,才能徹底了解工具的功能。他們指出「活動、概念與文化是相互依賴的,缺一不可」。他們強調學應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因而提出「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來替代學校的教學模式。
  認...
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能力」是學者透過心智的與操作性的活動而獲得的行為模式、態度和思維型式,這些能力受先天的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基本上,學能力又可分為智慧的能力和特質(traits)。
  智慧的能力又分為一般的和特殊的;一般的能力即是所謂的智力,可由特殊的心理測量工具加以測量。智力是由許多很難區分的能力組合而成,最常被心理學家提及的有推理、文字理解、數字操作、空間知覺、聯結記憶和記憶廣度等。
  特殊性的智慧能力通常都以對比式出現,又常被稱為認知方式,例如因神經生理的差異而有聽覺型對視覺型者;左半腦偏向(Left-hemisphere)對右半腦偏向(right-hemisphere...
過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程(Learning process)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在認知學過程與教學設計相統一的研究探索中,梅里爾的貢獻也是相當獨特的。梅里爾的「成分呈現論」是在加涅的學條件論基礎上對微觀策略的具體化,在此基礎上又向「成分設計論」(componentdesign theory )過渡,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逐漸著手「教學交易論」的研究與開發工...
非成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慣了某些不合理、錯誤的說法或做法,久而久之就誤以為是正確的。參見「非勝是」條。如:「他早已非成是,你再怎麼矯正也是枉然。」
環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語言的得與發展的學者分三派:一是環境論者:他們認為語言的獲得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強調環境和學對語言的獲得與發展有決定性影響;二是先天論者: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先天遺傳的,以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作為理論的基礎,人類大腦具有其他動物大腦所沒有的語言區,而且語言的發展關鍵期在二至十一、十二歲,過了關鍵期才施以語言訓練,則難以有效;三是綜合環境論和先天論的觀點而立論者:從語言的認知結構發展來立論,以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來說明。
  環境學論者以模仿、增強、人際互動、母語學說明環境決定語言的學與發展。模仿論者除了認為兒童的語言學...
自我學;自我導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學(self-learning)和自我導向學(self-directed learning;以下簡稱自導學)都是指學者主動執行的個別學,兩者的略微差異在於前者比較偏向日常用語,後者則是源自學術領域的用語。另外,在英文用字方面,源自希臘字的「autodidaxy」和「autodidacticism」,也是自我學或自我教育之意。  自導學的哲學概念源自於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自我實現」需求層次說,以及Carl Rogers的人本學論──主張個體具有主動及持續自我發展的傾向。具體理論建構則在Cyril O. Houle於1961年出版《探索的心靈》(Th...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Cambridge.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與五行。台北市:秀威資訊。
鄧運林(2000)。開放學與自我導向學。隔空教育論叢,12,27-46。
副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副學」主要源於美國教育家克伯屈(W. Kilpatrick)所倡導的同時學原則;他認為學是一個整個的活動、是完整的經驗、是整個氣質的變化,而不是片段的知識,所以主張在學過程中,同一時間內,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學到有關知識、技能、態度、理想、觀念、興趣及情感等,此亦即同時學原則。克氏將學生在同一時間內的學分為主學、副學和附學三種。
  1.主學(primary learning):係指教學時所直接要達成的目的,可能是知識,亦可能是技能,或者是態度理想,因科目性質而定。
  2.副學(associate learning):是指與主學有關的思想和觀...
發現學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現學教學法目錄1 一、源起2 二、意義3 三、特點4 四、教育原理5 五、教室的特色6 六、教室布置7 關鍵字8 參考資料 一、源起1.民國59年,由美藉教授布克夫人,介紹到我國,是由英國改進傳統的教學法而來。 二、意義1.教師提供一些建設性的依據,提示一些問題,布置好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幼兒依其興趣透過感覺想像、接觸觀察、實驗、討論等活動中發現學。2.再由不斷的持續活動中,達成自我滿足、自發學
頓悟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頓悟學是早期完形心理學派的主要學理論觀點,亦是認知學派的學理論觀點。在二十世紀初,與美國行為學派同時崛起的是德國的完形心理學派(Gestalt Psychology),這個學派是由魏泰默爾(M. Wertheimer)、柯夫卡(K. Koffka)及柯勒(W. Köhler)等人共同建立的。
  頓悟學經柯勒實驗證明;他以黑猩猩的實驗說明動物的學有賴於頓悟,並非依靠嘗試錯誤,也就是說,動物必須了解整個情境中各個刺激變項間的關係;突然領悟到此一關係,學始能成功。柯勒認為動物所學的並不是特殊的動作慣,亦非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知覺到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因此,頓悟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