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3.13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頓悟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頓悟學是早期完形心理學派的主要學理論觀點,亦是認知學派的學理論觀點。在二十世紀初,與美國行為學派同時崛起的是德國的完形心理學派(Gestalt Psychology),這個學派是由魏泰默爾(M. Wertheimer)、柯夫卡(K. Koffka)及柯勒(W. Köhler)等人共同建立的。
  頓悟學經柯勒實驗證明;他以黑猩猩的實驗說明動物的學有賴於頓悟,並非依靠嘗試錯誤,也就是說,動物必須了解整個情境中各個刺激變項間的關係;突然領悟到此一關係,學始能成功。柯勒認為動物所學的並不是特殊的動作慣,亦非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知覺到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因此,頓悟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如:「下課後,他總是留下來自行修功課。」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會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五月正式成立,會址在臺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三十號;預定近期遷至臺北縣三峽鎮。該會設立的宗旨,早期為提供臺灣省國小教師在職進修,以提高師資素質;民國五十五年修改組織規程增設研究室,加強對國民教育問題之研究實驗。民國六十一年(1972)教育部委託辦理國民小學科學課程實驗研究,民國六十二年(1973)增加研究室編制,加強國小各科課程研究及教學實驗功能,民國六十七年(1978)再度擴增研究人員編制,增強國民教育研究之任務。
  該會組織編制(見下圖)設主任、副主任各乙人,下設資料中心、研究室、教務組、輔導組、行政室、人事室、會計室等七個單...
社會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性學的論點始於觀察學(observational learning),繼而發展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前者認為人類能經由觀察行為模範者(model)的行動,藉著行動的後果得到增強作用,進而模仿學複雜的行為;但單純的觀察並不足以構成學。觀察性學理論的缺點是其在實驗的情境下所得的結果,排除了在大部分情境運行的社會性變因(social variables),不足以解釋在自然情況下的初學者反應的得。因為學者不單是模仿,而是從許多模仿對象的活動中抽象摘要出行為的要旨,而所觀察行為的心得不一定會立即表現出來,但可能會在適當的情境下再施行該行為...
非勝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揚雄《法言.學行》:「,以非之勝是,況是之勝非乎?」比喻慣於某些不合理、錯誤的說法或做法,久而久之就誤以為是正確的。如:「為學的目的貴在探究真理,不可非勝是。」也作「非成是」。
發現式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scovery Learning發現式學係由布魯納(J.S. Bruner)所提倡,此種學法依教材的性質而異,通常可分為下列五個學步驟:發現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隨時提示學生留意尋求問題。學生可以從教科書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從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中發現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找到適當的問題,教師可以按照預定的教材,提示一連串的問題,使學生思考,以引起其研究...
數位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位學(E-learning)美國訓練暨發展協會(ASTD)指出:數位學包含了廣泛的應用和流程,如網路學、電腦學、虛擬教室和數位合作。而課程內容的傳遞媒介包刮了網際網路、區域/外部網路、有聲/錄影帶、衛星傳播、互動電視和光碟等方式。(Kaplan-Leiserson, 2002)目錄1 定義2 ...
主動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動學(Active learning)主動性是有效學的先決條件,無論在學動機或是認知歷程層面,主動性都會造成明顯的差異。這項考量在網路環境中尤其重要,因為大量資料充斥的網路固然是資訊的寶庫,但也更需要學者能主動去探索。網路上的授課與教材製作得再生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究竟隔了一層,無法有面對面的即...
自我引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引導學(self-directed learning)係指學者根據自己需求,設定學目標,決定學內容、方式、進度和資源,並為自己學結果負其責任的一種學
刺激反應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激反應學是蓋聶(R.M. Gagne)所提出的學八大類中的一種基本學形式,比訊號學複雜。這種學主要的是指透過操作制約而建立某種單一刺激與單一反應之間的聯結。施金納(B.F. Skinner)的操作制約學(operant conditioning)便是這種學的典型。施金納把飢餓的白鼠放入施金納箱(Skinner Box)進行實驗,當白鼠偶然壓動槓桿,機器自動滾下一顆食物,反覆數次後,白鼠終於學會一進到箱內就壓槓桿以得到食物。所以白鼠學會見到槓桿(刺激)就壓槓桿(反應),這兩者之間的聯結就是刺激反應學,也就是施金納所謂的操作制約學。也有心理學家將它稱為工具性學,因為壓槓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