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4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惡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良的習慣。《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論余大先生的舉業,雖不是時下的惡習,他要學國初帖括的排場,卻也不是中和之業。」
|
習非成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慣了某些不合理、錯誤的說法或做法,久而久之就誤以為是正確的。參見「習非勝是」條。如:「他早已習非成是,你再怎麼矯正也是枉然。」
|
社會性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性學習的論點始於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繼而發展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前者認為人類能經由觀察行為模範者(model)的行動,藉著行動的後果得到增強作用,進而模仿學習複雜的行為;但單純的觀察並不足以構成學習。觀察性學習理論的缺點是其在實驗的情境下所得的結果,排除了在大部分情境運行的社會性變因(social variables),不足以解釋在自然情況下的初學者反應的習得。因為學習者不單是模仿,而是從許多模仿對象的活動中抽象摘要出行為的要旨,而所觀察行為的心得不一定會立即表現出來,但可能會在適當的情境下再施行該行為...
|
修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研習。如:「下課後,他總是留下來自行修習功課。」
|
發現式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scovery Learning發現式學習係由布魯納(J.S. Bruner)所提倡,此種學習法依教材的性質而異,通常可分為下列五個學習步驟:發現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隨時提示學生留意尋求問題。學生可以從教科書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從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中發現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找到適當的問題,教師可以按照預定的教材,提示一連串的問題,使學生思考,以引起其研究...
|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五月正式成立,會址在臺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三十號;預定近期遷至臺北縣三峽鎮。該會設立的宗旨,早期為提供臺灣省國小教師在職進修,以提高師資素質;民國五十五年修改組織規程增設研究室,加強對國民教育問題之研究實驗。民國六十一年(1972)教育部委託辦理國民小學科學課程實驗研究,民國六十二年(1973)增加研究室編制,加強國小各科課程研究及教學實驗功能,民國六十七年(1978)再度擴增研究人員編制,增強國民教育研究之任務。
該會組織編制(見下圖)設主任、副主任各乙人,下設資料中心、研究室、教務組、輔導組、行政室、人事室、會計室等七個單... |
實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地練習及操作。如:「他還得實習一年,才能成為正式老師。」
|
自我引導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引導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係指學習者根據自己需求,設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方式、進度和資源,並為自己學習結果負其責任的一種學習
|
認知衝突與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智能發展過程中原有認知結構與現實情境不符時,在心理上產生的衝突現象稱為認知衝突。認知衝突的結果,導致個人原有概念的改變,此即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 1970)在其認知發展論中所指的調適(accommodation)。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受到三種基本歷程的影響,即同化、調適與平衡。在認知發展上,當個體遇到新的情境,原有認知結構不能適合環境要求,學習者察覺到其思考方式與環境中的事件相抵觸時,他會將先前的思考方式予以更高思考層次重組,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以符合環境的要求。 形成更高思考層次的重組並非一蹴可及。當接觸到與原有認知結構相衝突的訊息時,由... |
刺激反應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激反應學習是蓋聶(R.M. Gagne)所提出的學習八大類中的一種基本學習形式,比訊號學習複雜。這種學習主要的是指透過操作制約而建立某種單一刺激與單一反應之間的聯結。施金納(B.F. Skinner)的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便是這種學習的典型。施金納把飢餓的白鼠放入施金納箱(Skinner Box)進行實驗,當白鼠偶然壓動槓桿,機器自動滾下一顆食物,反覆數次後,白鼠終於學會一進到箱內就壓槓桿以得到食物。所以白鼠學會見到槓桿(刺激)就壓槓桿(反應),這兩者之間的聯結就是刺激反應學習,也就是施金納所謂的操作制約學習。也有心理學家將它稱為工具性學習,因為壓槓桿...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