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4.23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慶曆學制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慶曆學制改或稱慶曆興學,為北宋時所進行的第一次教育改。此次改發生於北宋仁宗慶曆間,主要推動人物是時任參知政事之范仲淹。促使范氏推動改之原因,見於其慶曆三年(1043)九月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中(參見「〔條陳十事疏〕」),以當時內有冗官冗兵之憂,外有遼、西夏之患。如欲進行政治改,卻因學校科舉成效不彰,導致人才不足,故亟謀改學校科舉,恢復〔周禮〕中「鄉舉里選」的精神,亦即士子先入學校就讀,然後再由地方選薦應舉。
  改的具體措施,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三〕,慶曆四年三月,翰林學士宋祁等奏陳〔詳定貢舉條狀〕,詔行之。在學校方面的主要改有: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皮製的袋子。如:「這個手工縫製的囊挺漂亮的!」《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級在此。這囊裡面是血淋淋的一顆人頭。」
2.指人的軀體。如:「我都一隻腳踏進棺材的人了,面對國難,這身囊還有什麼好吝惜的?」《後漢書.卷三○下.郎顗襄楷列傳.襄楷》:「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囊盛血。』遂不眄之。」
裹屍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若戰死疆場上,往往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比喻效命疆場。宋.陸游〈隴頭水〉詩:「裹屍馬固其常,豈若婦女不下堂。」明.邵燦《香囊記》第一二齣:「還須上萬言策,拼取微軀,裹屍馬。」也作「馬裹屍」。
查理大帝的教育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查理大帝的教育改,是指西元八、九世紀時法蘭克(Frank)王國君主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或稱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在王國境內所施行的教育新工作。查理大帝雄才大略,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有感於當時歐洲文教活動的衰微,遂推展了許多振興文教的措施,對於當時歐洲文教活動的復興頗有貢獻。歷史稱查理大帝在位期間(768~814)為「加羅林復興」(Caroligian Renaissance)。
  西元八○○年時,查理大帝受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此使得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法蘭克人正式接管...
洗削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全面澈底的進行改。唐.杜牧〈罪言〉:「洗削更,罔不順適,唯山東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返。」
教改理念本位的課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改理念本位的課程變(educational reform ideal based curriculum change)「人文課程方案」的教育改理念,包含三種不同層面的課程新意圖。第一種是有關於課程材料的變;第二層面是有關社會價值的變...
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命是孔恩(T.S. Kuhn)提出科學發展過程中,典範(paradigm)遭受攻擊與發生變遷的時期,當在常態科學下,依照典範指導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或是實驗沒有照預期的方式運作,即所謂的發生異常現象,雖經科學社群專家的一再努力,仍未能使符合現存的科學觀念(或稱典範、世界觀),經由這些及他種方式,常態科學一再陷入紊亂的狀態,此時該社群再也不能漠視或迴避這些可能顛覆現有科學傳統的異常現象時,危機於是發生,接著就是一系列非常態科學活動的展開,最後可能把科學導向一套新的信念,一個科學活動的新基礎、新典範、新世界觀,這一涉及專業信念之轉移的非常事件,就是孔恩所謂的科學命;此...
  一九五八年戴高樂總統主政後,命教育部長柏端(J. Berthoin)致力於教育改,而有一九五九年一月六日的教育改或稱[柏端法案](Decret Berthoin)。其主要改內容仍採用一九五六年比利葉荷(René Billéres)的建議案:(1)延長國民教育為十年,凡年在六至十六歲之法國國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規定小學為基礎教育階段,共五年(6~11歲);(2)建立四年制的普通教育初中,規定初級中學之前兩年為觀察期,實施性向觀察;二年後為輔導期,輔導分組(升學或就業);(3)將中等學校統一命名為Lycée,重新規劃、實施雙軌制。其一,實施普通課程:稱國立中學為Lycée,修業期間為七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襲變。《宋書.卷三.武帝本紀下》:「雖遭遇異塗,因殊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宋初文詠,體有因,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培根的大學教育改意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根(Francis Bacon,1561~l626)是現代科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提倡歸納法(induction),並喊出「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的口號。對大自然採取戡天役物的思想,而科技是征服自然的利器。
  培根的大學時代就讀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他對高等教育的主張,主要見於〔知識的增進〕(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一書;其主要的批評如下:
  1.大學只在於做就業的準備,而不是對科學和技藝的進步有真正的貢獻。
  2.各種做實驗的設施嚴重不足,而實驗是追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