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釋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眉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喜悅。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眼中了了見鄉國,知有歸日眉方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法師曰:『此中似有州縣,又少人民,且得見三五農夫之面。』耕夫見,個個眉開。」
無復孑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遺留任何東西。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一.流金火鈴內存振威大祝》:「山林草木,人民屋宅,兵寇鬼氣,盡令消滅,無復孑遺,四道豁然。」
民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諧和。晉.潘岳〈河陽縣作詩〉二首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役休務簡,歲阜民和。」
棄本就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
造福地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的制度。[例]全民健保是政府為保障人民醫療風險,而規劃的新制。
大團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對面值十元人民幣的戲稱。如:「這是一張大團結,請笑納。」
大陸同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人民對大陸地區人民之通稱。
於民潤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對國家都有好處。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絲,損人利己;蠶腹有絲,於民潤國。」元.無名氏《伐晉興齊》第二折:「小生我貧居白屋,學淺才疏,艱辛陋巷,未遇皇宣,又不曾於民潤國施功效,善機謀虎略龍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