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3.80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殫精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殫精竭慮」原作「殫思極慮」。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於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出身在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青年時期,由於戰亂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長期貧困與居無定所的生活,讓白居易真實體會了人民的痛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中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極能反應真實的世界。白居易仕宦生涯的前期,可說是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便登進士,三十二歲任校書郎,後來又被拔擢為翰林學士。在這個時期,白居易有感於自身所見所聞,故深有經世濟民的使命感,〈策林〉七十五篇就在此時寫成。文中白居易針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欲。而為表明冒死獻言之心,文章起始處先提了漢...
海市蜃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故北夷之氣如群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蜄1>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2>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注解〕 (1) 蜄:音ㄓㄣˋ,大蛤,亦作「蜃」。 (2) 宮闕:建築富麗堂皇的宮殿。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有一年,漢武帝派唐蒙修治經略夜郎、僰(ㄅㄛˊ)中二地。由於唐蒙徵集民工過多,又用「軍興法」殺了大帥,使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武帝聽到這種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發布了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訴巴蜀人民唐蒙的舉動皆非皇上本意,並且懇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檄文中提到:被徵召行役的人,有的自相殘殺,有的逃跑,這不是為臣者的節操。但這不全是應徵者的罪過,而是「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意思是說父兄們平常沒有嚴格教育,也沒有給子弟樹立表率,才會讓人們缺少清廉、知恥的美德,而不知羞恥,世風當然也就不淳厚了。後來文...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流言蜚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流言」亦是謠言的意思。 「蜚語」則是出自《鶡冠子.武靈王》,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曾經教導人民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優點,來強大自己的國力。有一次他問龐煥說:「我曾經聽飛語流傳說:『百戰而能得勝,不是最好的;不戰而能得勝,才是最好的。』不知道你有什麼看法呢?」這裡的「飛語」指的是沒有根據的言論,同「蜚語」。後來這兩個典源合成「流言蜚語」,指製造不實的傳言,用來詆毀他人。後泛指謠言。
青黃不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
江河日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縱論天下大事,委婉平正,往往能一針見血。在〈進君術策.第五道〉中,蘇轍詳述君王治國的方法。他認為人民就像江河之水,若是不加以約束,放任其所為,就會如同洪水奔流而下不可遏抑,使得情況越來越糟,最後沖毀堤防,造成極大的災害。因此善於治民者,應當謹慎地引導人民,使其能夠走上正道,既不過於放縱,也不過於壓制,如此天下才能安定。後來「江河日下」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情況日漸敗壞。
甚囂塵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梁啟超〈說國風上〉:「故凡皆仰先覺者之嚮導,皆賴政府之指揮,其人民不肯妄作聰明,以致甚囂塵上,而亦以學術政治皆務覈名實,故一切矯誣浮夸之言行,不能見容於社會。」
一日三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采葛〉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內容是:那個人採葛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月啊!那個人採艾蒿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季啊!那個人採艾草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年啊!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後來「一日三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思念心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