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改過自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時,有一個名醫叫淳于意,他被人誣告,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審判。淳于意的女兒緹縈一路跟著父親的囚車來到長安。到了長安,緹縈上書給文帝,內容敘述她父親是個廉明正直的人,如今被判有罪,將被處刑。人死不能復生,若被處了「肉刑」,斬掉的肢體肌膚,就再也接不回去了。將來想要改過,卻永遠帶著傷口而無法重新作人。緹縈希望能代父贖罪,讓父親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就赦免了淳于意的罪。典源又見《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內容則是敘述漢文帝時,對吳王濞的種種惡行不忍處罰,但吳王濞並未因此改正過失,重新作人,所以鼂錯建議景帝應該削減吳王的勢力,以免造成更大的禍亂。其中也用到「改過自新」一語。後...
不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允許、不答應。《水滸傳》第二六回:「那婦人已知告狀不准,放下心,不怕他。」《文明小史》第一五回:「如今好容易有了這個機會,有姚老夫子帶著同到上海,可以大大的見個什面,偏偏又碰著這位老太太,不准我們前去,真正要悶死我了。」
團體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能更順利的進行。1. 傾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參與,不但能聽出別表面的話,還能聽出別人內心的感受,帶著體諒、了解、接納、坦誠,使人覺得被接納而敢於自我開放。2. 鼓勵:鼓勵別人多說多說、多想、多聽、多參與、多嘗試、多突破。並讚賞別人的優點。增加其信心。3. 引導:以間接的暗示,引導對方思路,朝向積極解決方向,幫助別人尋找答案,但絲毫不免強。4. 自我開放:坦程表露自己的經驗或感受,使經驗一般化,令人感同身受,覺得安全。5. 提供回饋:團體中的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不但能互相回饋,並且能透過多面鏡子的校準,是自己的影像更加...
立錐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提倡自然無為、逍遙自在的人生觀,政治上則祟尚無為而治,因此對儒家的禮教規範與追求王天下的理念加以抨擊。〈盜跖〉一篇則是藉著一位名叫跖的古代大盜之口,來發表反儒家的言論。文中敘述盜跖是魯國賢人柳下惠的弟弟,但卻和哥哥高尚的品德不同,他帶著手下到處搶人錢財,擄人婦女,以暴力橫行天下,所到之處都引起當地的恐慌,人民叫苦連天。孔子看不過這種行為,前去規勸他,說他既長得高大英俊,又聰明勇敢,淪為盜賊實在太可惜了,我願意幫你出使各地,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城池,尊你為諸侯,以成聖人之道。盜跖聽了不但不接受,還勃然大怒地說:「你這分明是在收買我,自己有了大城有何用處?堯舜湯武等古代君王擁有...
拈花微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手拿著花,嘴帶著笑意。形容女子的美姿。《聊齋志異.卷一.畫壁》:「東壁畫散花天女,內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櫻脣欲動,眼波將流。」
琹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寫作風格與觀點3 作品4 評價 生平 率真、坦誠的琹涵坦白的說,其創作的原動力來自「母親的期許」。琹涵的父親,在她童年時期在糖廠工作,時常因職務調動必須帶著他們搬家。她說:「童年最大的記憶就是在『失去』,不斷地失去熟悉的老師、同學、朋友。」成人之後回想,童年回憶雖充滿著不安定卻也有豐富的收穫。由於幼年的顛沛流離,母親就是她最穩定的支柱。琹涵的母親,幾乎將一切奉獻給了家庭,放棄了自己所有有可能的發展。母親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豐富的才華,輕易地便能夠看出琹涵文章中的錯誤及缺點。曾是「文藝少女」的母親將對生命...
不屑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歡天喜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眉開眼笑,喜氣洋洋,興高采烈,歡欣鼓舞反義:日坐愁城,悶悶不樂,愁眉苦臉辨似: 「歡天喜地」及「歡欣鼓舞」都有歡樂高興的意思。 「歡天喜地」側重於形容歡喜快樂的氣氛;「歡欣鼓舞」側重於形容歡樂並且振奮的情緒。 歡天喜地 歡欣鼓舞 辨似例句 ○ ㄨ 他一得知自己中了頭獎,便~通知家裡的每個人。 ㄨ ○ 慶祝會上,由眾所期盼的董事長親自主持,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的神情。
欲蓋彌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欲蓋彌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左傳》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
淡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在意、不經心。《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我愚弟也無甚麼嗜好,夫妻們帶著幾個兒子,布衣蔬食,心裡淡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