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6.11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的身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身體目錄1 一、內容2 二、實施方法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一、內容1.健的生活習慣(1)飲食習慣。(2)清潔習慣。(3)睡眠習慣。(4)穿衣習慣。(5)排泄習慣。(6)收拾習慣。(7)閱讀與坐、臥、立、行的習慣。2.健檢查(1)平時健觀察。(2)晨間檢查。(3)定期檢查。(4)特殊檢查。 ...
普吞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光子和認為是自由、靜止電子的彈性散射。入射光子的部分能量和動量轉移至電子,剩餘部分則為散射光子帶走。
  圖示普吞效應,λ和λ'表示不同的波長。
德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爾(1881~1965)被稱為「美國比較教育之父」,是比較教育學界公認的一位巨人。氏為猶太人,出生於羅馬尼亞,後在英國接受教育,歷經曼徹斯特文法中學(Manchester Grammar School)、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University)。一九一五年婚後數年即移居美國發展,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並自一九二四至一九四四年間擔任哥大國際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出版的〔教育年鑑〕(Educational Yearbook)主編達二十年,建立其在美國比較教育學界之地位。此外曾擔任〔學校與社會〕(School and Society)...
檢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明瞭身體發育狀況或健情形所做的檢查。健檢查的目的是及早發現疾病,以便及時治療。
國民小學健教育課程之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健教育課程之設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健教學方式,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自幼稚園開始,以迄大專院校開設有計畫、有系統的健教育課程,以期建立青少年的健行為,奠定國家民族之健。茲將我國國民小學(民國五十七年之前稱小學或國民學校)健教育課程發展概況列述於下,以便明瞭將來應循之發展方向。
  民國十一年(1922)改革學制。
  民國十二年 教育部頒行〔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規定在初等小學社會科目中包括「公民」、「衛生」、「歷史」與「地理」,高等小學設置「衛生」科目。
  民國十七年 教育部頒布〔小學暫行條例〕,初小與高小均設「衛生」科目。
  民國十八...
白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洋行買辦。為英語comprador的音譯。指在不平等條約未取消時,洋商在中國設立洋行所僱用辦理外務的中國人。也譯作「剛白度」。
樂(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稱。隋代(西元581∼西元618)七部伎之一部,煬帝大業(西元605 ∼西元618)中將文伎置於九部伎的最後一部,改名「禮畢」。文係東晉成帝(西元326∼西元342)明穆皇后兄長庾亮(西元?∼西元340)之諡號。庾亮的家伎們為了悼念他,創作一首演述其故事的假面舞,故以《文》名之。文伎演出的樂器有笙、笛、簫、箎、鈴槃、鞞腰鼓等,樂工多至二十二人。
《晉書.庾亮傳》。
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社會學的方法及概念來研究疾病的想法始自十九世紀末,到一九五○年代而興盛蓬勃。五○年代後由於疾病的形式,自傳統的傳染病漸轉變為慢性及退化性疾病,使醫學工作的範圍漸漸自疾病擴展到健,社會學者對疾病及醫療專業的研究亦擴展到健及健工作者,是為健社會學。健的社會研究著重的是自互動及社會系統的觀點探討健,也就是說健不僅是個人的事,還與其社會互動有關,包括其所在的社會系統背景。
  一九五○年代司諾(Snow)將醫療社會學依研究對象分為兩部分:(1)醫用社會學,針對疾病及病人;(2)醫學社會學,研究醫療專業及醫療工作者。健社會學研究的對象也可以依此方式分為:對健的研究及對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耽於宴樂。《淮南子.要略》:「梁沉湎,宮中成市。」
2.清末時主張維新運動的有為和其弟子梁啟超,被當時人並稱為梁。
青少年健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少年健問題是指容易發生在青少年階段的身心疾病、不適現象和偏差行為。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不一,重者可能導致青少年早夭或身心重度障礙,輕者則會造成短暫的不舒適或適應困難;另外,在成人時期也較易出現身心和社會上的種種困擾。
  青少年期原意為其生長到達成熟,即在歷經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建立了有效參與社會各項活動所需的態度和信念。因對青少年關注層面的差異,學者們有從身體發育狀態、生理年齡、權利與義務,和歷史、文化演變等層面,來加以探討者。對青少年之生理年齡的界定也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狹義者主張根據我國之[少年事件處理法],認定年齡達十二歲而未滿十八歲的人,稱之為青少年。相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