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3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矜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驕矜誇大。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孫楚矜誇凌上,陸機犯順履險。」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挾恩更矜誇,欺劉天子。」也作「矜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誹謗、毀。《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呰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
陸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國土淪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
撼樹蚍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蚍蜉撼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射影含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演變成「含沙射影」這句成語了。就幾個來源來看,都含有害人的意思,所以「含沙射影」後來用來比喻間接地毀、陷害別人。就是濃縮的「影射」一語,也是負面的用法。
鄉壁虛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向壁虛造」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據《說文解字.卷一五上》引)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1>,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2>正文,鄉壁3>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4>於世。 〔注解〕 (1) 非訾:非議毀。訾,音ㄗˇ,毀。 (2) 詭更:變更。詭,通「恑」,改變。 (3) 鄉壁:對著牆壁。鄉,或作「向」,皆通「嚮」,面對。 (4) 燿:音|ㄠˋ,同「耀」,炫耀。
不辯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借公濟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數詔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執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猶尚深刻。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臣聞君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堯於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自隆支黨。至於表舉薦達,例皆門徒;及所辟召,靡非先舊。或富室財賂,或子婚屬,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充棟折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汗牛充棟」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據《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引)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為傳者五家,今用其三焉。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狠怒,以詞氣相擊排冒沒1>者,其為書,處則充2>棟宇,出則汗3>牛馬,或合而隱,或乖而顯。後之學者,窮老盡氣,左視右顧,莫得而本;則專其所學,以訾其所異,黨枯竹,護朽骨,以至於父子傷夷,君臣悖者,前世多有之。甚矣!聖人之難知也。 〔注解〕 (1) 冒沒:傾軋。 (2) 充:填滿、裝滿。 (3) 汗:使出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謷醜先王,排訾舊典。」《清史稿.卷四五二.蒯光典傳》:「諸生不樂受約束,輒相訾謷,歲餘謝職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