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非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責、責備、責難、責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疑問或反的語氣。如:「嗄!有這種怪事?」
質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問、責問。《紅樓夢》第六○回:「小蹄子,你走罷。俗語:『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問我。」
心驚膽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經講經文〉。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釋迦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
玄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
神通廣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通,原為佛教用語,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見,知道一切遠時、遠地各種情況的一種神祕智力。「神通廣大」則指廣大之神力。※語或本《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維摩經講經文》。後用「神通廣大」形容人的本領、手段高明巧妙。 △「三頭六臂」
一孔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得迂腐呆板,毫無新意。《鹽鐵論》採用辯論的形式,以「文學」、「賢良」與「丞相」、「御史」兩方互相難,有時用連綿詳細的說理,有時針對對方理論的弱點進行批判,或用尖銳的語言攻擊,或用生動的比喻突出論點,使得論點不斷地深化,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相刺〉篇中,桓寬便借大夫之口說道:「如果只通過一個小孔來看事物,就好像只通曉一個道理,而不知權衡整體,便以自己的無知來非議他人的論點,正如夏天的蟬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一樣,而這也正是像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無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後來「一孔之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與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肯定詞語後的反語,帶有不確定之意,相當於是或不是、可以或不可以。《三國志.卷二二.魏書.盧毓傳》:「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不知這來的官果然摘印與否?」
反脣相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草的農具。。 (3) 箕帚:音ㄐ| ㄓㄡˇ,掃除塵土的器具。即畚箕與掃帚。 (4) 誶語:相告、問。誶,音ㄙㄨㄟˋ。 (5) 併倨:並排坐在一起。 (6) 說:通「悅」,音ㄩㄝˋ。喜悅。 (7) 稽:計較、責難。
了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表示情勢嚴重得讓人無法忍受。反語句,多跟在還字的後面。《老殘遊記》第五回:「你這東西謠言惑眾,還了得嗎!」《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這混帳王八蛋,有心奚落本府,這還了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