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8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豈不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難道不是。表示反的語氣。如:「你這樣做,豈不是在嘔氣嗎?」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尋他不著,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
天女散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著名的佛經故事之一。敘述當維摩和諸菩薩弟子議論佛法時,天女出現以花散在眾人身上,於心無所住的菩薩,花朵自然墜落,而心有所執著的弟子反而拂之不去。唐.宋之問〈為太平公主五郎病愈設齋歎佛文〉:「龍王獻水,噴車之埃塵;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
蜩螗沸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酒號呼之聲如蟬鳴,笑語之聲如湯沸羹熟。語本《詩經.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後比喻議論喧騰,紛亂不寧。《清史稿.卷四七二.陸潤庠傳》:「上年資政院開議,竟至戟手漫罵,藐視朝廷。以辯給為通才,以橫議為輿論,蜩螗沸羹,莫可究。」
寂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維摩所說經.卷下》:「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也作「涅槃」、「圓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滅、削平、刪除。如:「剗平」、「剗除」。《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剗滅古文,刮語燒書。」《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今以一臣之言,剗戾舊章,便利未明,眾心不猒。」
參見「一剗」條。
應答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才思敏捷,答話如流水般順暢。《舊五代史.卷九一.晉書.鄭琮傳》:「戎伍之事,一睹不忘,凡所問,應答如流,故所在知名。」《隋唐演義》第八三回:「子儀應答如流,李白愈加敬愛。」也作「對答如流」、「應對如流」。
實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上指現象的本質、真實性。《維摩所說經.卷上》:「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也作「法性」、「真如」。
瘦骨如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骨瘦如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主。〈維摩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經》的故事,敷衍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居士未生病之前,神情威猛似虎,生病之後變得十分消瘦,骨架露出,像木柴一樣。「骨瘦如柴」亦作「骨瘦如豺」,《埤雅.卷一八.釋獸》︰「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豺是一種骨架露出看起來像細瘦的動物。「骨瘦如...
竊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黃河而不得返國。 「素餐」則見於《詩經.魏風.伐檀》,詩歌內容是在諷刺在上位者不勞而食。詩人透過反設問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吃、白喝而不從事勞動。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尸位素餐」,用來指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出現「尸位素餐」的書證如《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朱雲》:「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朱雲當著漢成帝的面,批評張禹不能匡正輔佐主上,也不能對人民有所幫助,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今亦可用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未能盡到職責。
道德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的道德判斷層次。因此,道德教學必須提供豐富的道德刺激與衝突情境,在互尊、和諧的氣氛中,不斷地辯論、問,以使學生發展出更成熟的道德判斷能力。 教學過程 引起動機引起學生心理上有解決問題呃意念,可針對單元目標,列舉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實例說明,或請學生提出個人的經驗,供全班同學分享。 呈現故事應符合四項規準:故事情節宜盡可能簡單、有趣,使學生能迅速掌握故事大意。故事呈現有關道德或倫理價值衝突的情境,最後沒有單一而顯著的,或為某種文化所贊同的正確答案,促成學生彼此之間的爭論和意見的不一致,已產生道德思考模式的改變。故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