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7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京師大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第一所大學。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創辦,兼具教學及掌理全國教育行政的雙重功能。民國初年改制為北京大學。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章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師範教育法規,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公布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的一部分。規定師範館為京師大學堂的附設機構,「招考舉貢生監入學肄業」,考生自願投考,在京考試或由各省擇優保送,學制四年,畢業生擇其優異者給予中、小學堂教習文憑,隨後可在中、小學堂任教。師範館每週授課約三十小時,每門課程的課時也有嚴格的規定。所設的科目與京師大學堂其他專業一樣,另加一門教育,共十四門課程,即:倫理、經學、教育學、習字、作文、算學、中外史學、中外輿地、博物、物理、化學、外國文、圖畫和體操。每門功課都有成績考核,考核分月考、期考和年考三種,期考和年考的分數,同平時分數平均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大王: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傳授學問或技藝的人。如:「老師」、「教師」、「師徒」。
學習、效法。如:「師法」、「師事」、「師古」。
榜樣、表率。如:「萬世師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理髮師」、「鋼琴師」。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軍隊的編制單位。或泛指軍隊。如:「師團」、「誓師北伐」、「班師回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房、大廳。如:「殿堂」、「廳堂」、「登堂入室」、「金玉滿堂」。
有專門用途的屋子。如:「禮堂」、「課堂」、「教堂」、「食堂」、「澡堂」。
古代官府辦公的地方。如:「過堂」、「升堂」、「政事堂」、「對簿公堂」。
商店、場館的名稱。如:「同仁堂」、「靈糧堂」、「靜思堂」。
母親的代稱。如:「令堂」、「萱堂」。
同祖先的父系親屬。如:「堂姪」、「堂叔」、「堂姊妹」、「堂兄弟」。
「堂號」的簡稱。如:「四知堂」、「三省堂」、「問禮堂」。
量詞:A>用於計算課程分節的單位。如:「一堂課」。B>用於計算成套物品的單位。如:「兩堂家具」、「一堂瓷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的首都。如:「京城」、「京師」、「京都」、「帝京」。
京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首都。《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三國演義》第二回:「便發檄至各鎮,召赴京師。」也稱為「京都」、「京國」、「京城」。
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堂是清末民初時學校的總稱。我國自清同治以後始設現代化學校;由於當時與外國的交涉日廣,多需翻譯人材,同治元年(1862),京師首設同文館,唯當時只稱「某某館」,未稱學堂。至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時,在馬尾設立造船廠,廠內附設學習外文、造船、航海等知識的場所,分前、後堂,依不同類別授課,通稱之為隨廠學堂,是為學堂名稱之始。光緒八年(1882),李鴻章奏設天津水師學堂,十一年,又奏設天津武備學堂,學堂之名,大為流行。
  光緒二十一年(1895),津海關道盛宣懷在天津設立頭、二等學堂,各修業四年,在課程上始初具規模。兩年後,盛宣懷又於上海設立南洋公學,內分師範院、外院、中院、上院...
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學」或稱「太學」,是中國古代政府為培育治術人才而設立的高等教育機構之通稱。理論上所謂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即培養大人君子之學。據〔尚書大傳.周傳〕載:「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據〔大戴禮記.保傅〕載:「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都說明了古代大學的宗旨在傳授高深而廣泛的學術,及國家禮制、道德義理,以培育才德兼備的大人君子。
  我國古代設立大學的時間甚早,相傳虞舜時代即有大學的設立;虞舜時代的大學稱上庠,夏代大學稱東序,商代稱右學,周代的大學又分天子之學和諸侯之學。天子大學有五:辟雍(或稱明堂)、東序(或稱東膠)、成均、上庠和瞽宗;諸侯國中的大學則稱泮宮。周代以前大...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