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仁者     
瀏覽人次:647 收藏人次:0
有仁德的人。《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并。」
仁者樂山     
瀏覽人次:13441 收藏人次:663760
仁德之人安於義理,厚重不遷,好像山一樣,所以喜歡山。語出《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仁者愛人     
瀏覽人次:5347 收藏人次:0
  「仁者愛人」的字義十分明顯,長久以來,常見「仁愛」二字連用,這二字連用表現了中國文化精神的崇高和人性的可貴。「仁」本是孔子「人道思想」的核心,但這個字乃是抽象概念,要使其具體化,就必須用「愛」來指實。這個說法見於〔易繫辭〕:「與天地相似,…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釋解是「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這裡「仁者」的「者」字是虛字,重在說仁是愛所秉持的道理,其理表現在愛的作用上。「愛」作名詞用是指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作動詞用時,實際上必然是「及物」的,即是有愛的對象,對象可能是具體的人或物,也可能是抽象的知識、觀念等等。
  「仁者愛人」的內涵,〔中庸〕第二十章中有「仁者,人也。」〔論...
仁者人也     
瀏覽人次:2835 收藏人次:0
  仁者人也是說仁便是人所以為人之道或理。〔中庸〕第二十章說:「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由生也。」意即若要有良好的政治,須要有適當的人才,而若要得到仁人,須在位者先修身,人君能反求諸己而修身,便可得著賢才,而修身之道,在於以仁為準則。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或理。如孝父母、悌兄長,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表現的。此仁即在人身上,而得宜,即是義,即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及〔中庸〕十三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之意。〔孟子〕亦有「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即人用能體...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瀏覽人次:1583 收藏人次:397006
對同一事物,各人的觀察角度不同,見解也因人而異。語本《易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仁者與物同體     
瀏覽人次:1013 收藏人次:0
  「仁者與物同體」一語出於〔二程集]卷二上。是明道先生的話,大義為說明仁者所達的至高境界。原文是:「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又說:「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
  仁者是能自覺本心之善者,以仁心作為生命的主宰,推己及人,再由人及物。仁者與物無對,與物同體,渾然無分,物我內外通而為一,沒有阻隔。具體的說,即是沒有人我之分,也沒有物我之別;是一種廓然大公的氣象。再切近一點說,即是沒有「一己」之私,沒有人我分屬的界限;推衍為沒有私欲,沒有占有心,才能博施濟眾。
仁者     
瀏覽人次:641 收藏人次:0
  「仁者壽」是說有仁心的人,安於義理,少思寡欲,因此恬淡多壽。東漢荀悅在所著〔申鑒.卷三〕對「仁者壽」加以詮譯;他分析仁者多壽的原因在於:「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荀悅談養性之道,倡導中和之理,而有仁德的人,不論對己、對人、對物、對天,皆不違背中和之道,故災禍不致降臨其身。加以仁者常自我反省,謹言慎行,心中坦然,沒有愧疚,亦無憂慮,必然長壽。
  仁者固然長壽,但荀悅也提到仁者顏回的英年早逝及冉伯牛有惡疾而卒;他以「麥不終夏,花不濟春」來說明,認為麥與花有形的生命不長,麥雖不踰夏而秀,花雖不越春而榮,但仁者不憂,故君子不應以壽元之長短為慮,...
仁者     
瀏覽人次:147 收藏人次:0
仁者敬人有道     
瀏覽人次:96 收藏人次:0
  「仁者敬人有道」是說仁者對人的恭敬有原則也有分寸;語出於〔韓詩外傳.卷六〕。仁者對人總是態度恭敬,但對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恭敬方式。對賢德的人,是喜愛、親近地恭敬,也可說是愛敬;對品行不好的人,離他恭敬有禮,卻要心存戒懼、保持距離,即是平常所謂敬而遠之。恭敬的態度相同,心情則不同。對人忠實誠信、端正謹慎,不存害人之心,對任何人都是如此,是仁人的本質。以仁為本質,以義為理則,所說的話都可做別人依據的法式,猶如〔詩經.大雅.抑〕所說的:不僭越,不害人,舉止言行都可做人模範。(詩原文是: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就是仁者所表現的敬人有道的結果。
    
瀏覽人次:26516 收藏人次:3219068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