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修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修習道德學問。《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修道謂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道修明、推廣便是教化。[中庸]有:「修道之謂教。」朱子注說:「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據朱子的解釋,天命之謂性及率性之謂道,是形上學意義的語句,是涉及一切存在物而說的,而修道之謂教,則是專就人說。本來道德之性為人所本有,循性而行,便是道,是不用修的,但人的氣稟不齊,有賢愚不肖之別,未必都能依性而行。因人有感性,又有私欲,會障蔽本性,於是要有修治的工夫,以復其性而盡其性。故修道是指人要修明;修治本身的行為,以合乎道。
  [中庸]第二十一章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
修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督教徒修道的地方,始興於四世紀,盛於五、六世紀,並繼續存在於天主教與東正教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習慣將「道德」兩字連用,但在古代典籍中,道、德兩字分別出現的次數很多,也有多層涵義。單就「道」字而言,〔說文解字〕解釋為:「所行道也。」意指人人通行的大路、正道,由此引申為有規範的道理。據朱熹所註:「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理之道。」這個大路通行,人所共由,相習成風的「道」字,相當於西文的Ethics或拉丁語的Mores,有風習、通用、慣行、俗尚等意。誠如江袤所說:「無所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裝扮、裝飾,使其完美。如:「修容」、「修飾」、「修辭」。
改正、整理、整治。如:「修改」、「修理」、「修補」。
建造。如:「修建」、「修築鐵道」、「修橋鋪路」。
編輯、撰寫。如:「修史」、「修書」。
學習、研究。如:「修業」、「自修」、「進修」。
長。如:「修長」、「修竹」。
姓。
曇花一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釋迦牟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釋迦牟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人起身離開了,釋迦牟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信勿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滄海桑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葛洪《神仙傳》(據《初學記.卷六.地部.海》引)麻姑1>謂王方平2>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3>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為陵陸乎!」方平乃曰:「東海行,復揚塵耳。」 〔注解〕 (1) 麻姑︰傳說中的仙女。姓黎字瓊仙,建昌(今江西省奉新縣西)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宋徽宗政和中,封為真人。 (2) 王方平:王遠,字方平,東漢東海湖(今江蘇省灌雲縣)人,生卒年不詳。官至中散大夫,後棄官入山習道。桓帝時徵召不就,郡國強載至京師,閉口不言,題字於宮門,所寫的都是方外之事,削去復現。後放還鄉,居太守陳耽家。相傳一夕之間蟬蛻而去。 (3) 向:剛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劃一、齊一。《管子.幼官》:「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驛站、客舍。《戰國策.齊策五》:「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後漢書.卷四六.郭陳列傳.陳寵》:「發人修道,繕理亭傳。」
肅然起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參見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桑榆之光:日落時從桑、榆樹梢上射出的餘暉,比喻人的晚年。 (3) 朝陽:早晨的太陽。朝,音ㄓㄠ。 (4) 高足:古稱最上等的良馬,後用作對他人弟子的美稱。 (5) 肅然增敬: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肅然,莊嚴恭敬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