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8.79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博學鴻詞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博學鴻詞科為歷代帝王對優學之士,特別開科掄才而舉行之直接考試。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載:制科者,天子親詔以待異等之才。唐、宋設科最多,視為優選。清代科目取士,垂為定制。其特詔舉行者,曰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孝廉方正科。若經學,若巡幸召試,雖未設科,可附見也。……(康熙)十七年(1678),詔曰:「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備顧問著作之選;……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親試錄用。其內、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見,在內開送吏部,在外開報督、撫,代為題薦。」嗣膺薦人員至京,詔戶部月給廩餼。明年三月,召試體仁閣。凡百四十三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寬廣、眾多。如:「廣博」、「博愛」、「地大物博」。
比喻見識廣大。如:「淵博」、「博聞」、「博古通今」、「博學多才」。
換、獲取。如:「博取同情」、「博君一笑」、「博得美人心」。
以財物作注爭輸贏。如:「賭博」、「博局」。
博士:學位的最高一級,在碩士之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水鳥。體型比雁大。背部頸部為灰色,翅膀為黑色,腹部白色。
大。如:「鴻雁」、「鴻福」。
借指書信。如:「展讀來鴻」、「來鴻敬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言表義的基本單位。如:「名詞」、「形容詞」、「單音詞」、「合成詞」。
有組織的或片段的語言文字。如:「歌詞」、「文詞」、「演說詞」。
一種格律文學。興起於唐代,在宋代最為興盛。由古之樂府演變而來,其後又遞變而為曲。句法多長短不一。或稱為「詩餘」、「長短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門的類別、項目。如:「百科」、「內科」、「科目」、「外科」、「理科」、「文科」、「文書科」、「人事科」。
法律、條目。如:「作奸犯科」、「金科玉律」。
定罪,用法律加以處罰。如:「科罪」、「科以罰金」。
機關內分別辦事的單位。如:「兵役科」、「文書科」、「人事科」。
古典戲曲中演員的動作。如:「科白」。
生物學上的分類之一。如:「貓科」、「禾本科」、「草本科」、「薔薇科」。
科班:A>招收兒童學戲的戲班。B>傳統正規的教育。如:「他是科班出身的,所以做起事來,一點也不含糊。」C>比喻基層的職務。如:「新任的總經理是由科班上來的。」
博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廣泛的學習。《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2.學識豐富廣博。如:「博學之士」。《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足見先生博學。」
韓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韓愈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到仇家追殺,於順治十二年赴北游歷,來往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先後六謁明陵。康熙十六年,受薦博學鴻詞科,以死力辭。晚歲居陝西省華陰縣,全祖望為撰〈神道表〉稱:「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可見其認真嚴謹。著有《亭林文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於乾嘉考證學有典範性之意義。 歸奇顧怪當顧炎武還住在昆山的時後,與同里的歸莊交情很好,兩人砥性立節,常做出一些違反社會常態的舉止來,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們是...
劉大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願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後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60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 文學觀點 大櫆師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許;他又是姚鼐的老師,故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雖出方苞之門,但文風不同,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莊》、《騷》、《左》、《史》、韓、柳、歐、甦之長,才氣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