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2.15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科學方法研究個體的心智活動及行為的學問。
完形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阿德勒_個體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德勒是個別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性,強調現在所努力追求的,比過去更為重要。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上的主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人性自主:阿德勒反對潛意識支配人性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具有自主傾向的,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與創造自己的生活。2.追求卓越:卓越並非指超越別人,而是要追求個人本身的完美。同時他也認為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向,是生命的基本現象,且是與生俱來的。3.自卑情結:人們可能對自己某一方面有不滿的感覺,但這是正常的現象,自己...
認知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奈瑟(Ulric Neisser)對「認知」(Cognition)所下的定義為:「認知是指感覺輸入的轉換、縮減、精緻化、貯存、恢復以及使用等所有的歷程。」因此認知心理學在研究個人如何獲得生活裡的各種訊息,以及這些訊息如何被表徵、貯存、提取使用。凡是涉及與認知有關的內在心理活動、從感覺到知覺,從注意、記憶、圖樣的識別、知識的表徵、概念的形成、思維推理的運作、語言的表達、問題解決,到閱讀理解構思寫作等,都是認知心理學重要的研究主題。
  由方法論來看,認知心理學所研究的主題都是內在的認知活動,是一種內隱的歷程,相當複雜而且不易研究。因此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研究法來配合,如...
人格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格心理學在英文中只用「人格」(personality)一字,是理論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學門,為免中文之「人格」與英文字詞義混淆,此處英文字特加入「心理學」字樣。此門學科主要探討人格的內涵與形成以及發展狀況,和影響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各種內外在因素,從而了解人格之個別差異,以及教育和心理輔導。如何培養或發展健全的人格,重在增加適應能力、提升精神層次。人格的特質主要是內在傾向,猶如通常所說的性格,人格心理學中稱為人格特質。人格心理學多數以理論為主,包括人格結構、人格發展、人格動力、人格偏差及人格改變等。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可分為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以及人文心理學派。
...
情緒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緒」的英文Emotion源自於拉丁文的Emovere,其中「E」有「出去」的意思,而「movere」則有「移動」、「激動」或「刺激」之意。一般人在使用「情緒」一詞時,雖然可能有不同定義,但應該都同意「情緒」指快樂、哀傷、憤怒、恐懼、愛與恨等個人的意識經驗或感受。
  情緒心理學主要在探討情緒的內涵與特性、情緒發生的因素與過程、情緒的表現方式與情緒行為的評量。綜合現有心理學相關的研究與理論,情緒的內涵至少包括與情緒有關的生理反應、知性評估、臉部表情與行為表現。就情緒的生理反應而言,當強烈的情緒(如憤怒或恐懼)發生時,一般人都會有心跳與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口乾舌燥、流汗等經驗,主...
社會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心理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的一支,人類學家也頗注意此一領域,最普遍的說法,即視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科學。更具體地說,則是指研究人對他人之信念與行為所作出之影響的科學。其中又因重點不同,在界定上的關鍵字即有不同:有的著重影響個人行為及能力之社會因素分析,有的著重社會中互動關係及過程。互動包括:個人與個人的互動、個人與團體的互動,以及團體與團體間的互動等,但常是三種互動同時發生。互動可說是個人與團體間的媒介,也是對社會刺激的反應。互動會形成或改變態度與意見,而產生競爭或合作、排斥或吸引等社會行為。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很廣,主要包括:
  1.社會態度:鑑於態...
兒童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心理學以研究兒童自出生前至少年期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與狀況為主,已成為心理學中的一支。
  中西文獻中對兒童的描述頗多,且有少數學者就觀察自己的子女而記錄其生長與表現,但早期甚少系統的研究。二十世紀開始,方有控制或實驗觀察,間或用問題及測量方法,衡量兒童的動作、語言、情緒、人格、學習能力、認知與社會行為等方面的表現。
  知名的早期研究者,如行為主義者華生(J.B. Watson, 1878~1958)在一九二一年即發表一篇論文為[嬰兒行為研究](Studies in Infant Behavior);如葛塞爾(A. Gesell, 1880~1961)曾長期研究...
官能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能心理學視心靈為多種官能或能力的集合體。早期希臘哲學中即出現心靈能力見於日常生活之說,如說某人能「強記」即指其人記憶力強,或讀書能「過目不忘」,即視記憶為心靈的一種官能(以心靈為器官,記憶為一種心靈能力)。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論述中,即將心理學涵蓋在哲學中,如其〔論靈魂〕(De Anima, On the Soul),所持的即是官能心理學的論點。但亞氏以為心靈位於「心」(heart),與後世認為心靈功能在大腦不同。中世紀時奧克漢(W. Ockham, 1285~1349)卻不認為心靈是各種官能的總匯,而是有多種能力,記憶即是一種能...
行為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心理學就是以動物或人的行為(Behavior)為探討內容或研究題材的心理學。至於行為一詞的意義,則隨使用者的理論觀點不同而略有差別,如行為主義或行為論(Behaviorism)以「可以觀察或可以測量的活動」或「有機體(Organisms)對於刺激的反應」來界定行為,但也有很多心理學家認為觀察到的或觀察不到的一切活動(包括生理、神經與認知等作用)都是行為。因此如果說行為主義是狹義的行為心理學,則一般的心理學就是廣義的行為心理學
  美籍心理學家華生(J.B. Watson, 1878~1958)於一九一三年首先正式倡導的行為主義,強調心理學是一門以預測與控制行為為目標的客觀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