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7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參加考試。《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燦若歸來打疊衣裝,上杭應試,與王氏話別。」《紅樓夢》第八一回:「比如應試選舉,到底以文章為主。」
應試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試教育係指大陸地區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應試教育主要表現為:(1)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間,重智育而輕德育,忽視其他教育。為了應付考試只著重文化考核課的教導,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僅以分數高低為唯一標準;(2)在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之間,重書本輕實踐,嚴重脫離實際。考書本、教書本、學書本,擠掉科學實驗、勞動實踐、社會實踐,脫離勞動大眾,閉門讀書,嚴重降低了適性的發展和社會化水準;(3)在基礎與提高、少數與多數之間,重視少數文化課成績好、升學有望的學生,忽視基礎,也忽視大多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加。如:「應徵」、「應考」、「應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預備的,帶實驗性質的。如:「試用」、「試穿」、「試飛」、「嘗試」。
測驗。如:「口試」、「筆試」、「考試」、「試卷」。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故事據說,唐僖宗時,有一個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名叫崔瀣的,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關係吧?」有人更進一步的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科舉時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唐、宋、元科舉時代,稱應試題目為「帖」,從經文中帖出數字而得。如:「試帖」。
蒸蒸日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一三.世宗停止浙江鄉會試》雍正四年,世宗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詩文悖逆,風氣惡薄,停止浙江士子鄉會試。六年,經李衛、王國棟、王蘭生等奏稱:兩浙人士,省愆1>悔過,士風丕變,諭準照舊應試。前後三年,澆漓2>盡革,況今涵濡3>聖澤幾二百年,宜風氣蒸蒸日上也。 〔注解〕 (1) 省愆:音ㄒ|ㄥˇ ㄑ|ㄢ,反省過失。愆,過錯。 (2) 澆漓:人情、風俗淡薄。 (3) 涵濡:比喻承受德澤之浸漬潤澤。
名落孫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吳人孫山應試,考中最後一名,與其同往的鄉人兒子落選。回鄉後,鄉人問兒子考中沒有,孫山回答:「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見宋.范公偁《過庭錄》。後比喻考試不中。《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等到出榜,名落孫山,心上好不懊惱。」
不共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3.《鏡花緣》第五七回:「承志道:『我同這惡婦乃不共戴天之仇,豈可令妻妹在他跟前應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科舉考試應試及格。唐.岑參〈送胡象落第歸王屋別業〉詩:「看君尚少年,不第莫悽然。」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