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32.34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
3.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七十。」唐.章懷太子.注:「,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於胡越。」
4.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
1.不同的、互異的。如:「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心。」
2.特別的、異常的。如:「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禮。」
1.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死戰,不可敗。」
2.非常、極、甚。如:「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彞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有佳致。」
3.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未起,秋思先秋生。」
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參見「同歸途」條。宋.范仲淹〈堯舜率天下以仁賦〉:「途同歸,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終聞乎比屋可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差很遠。《隋書.卷七一.誠節傳.楊善會傳》:「每恨眾寡懸,未能滅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別的、不同於一般的。如:「特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光榮。晉.薛瑩〈獻詩〉:「是濟是拔,被以榮。」唐.柳宗元〈代廣南節度使謝出鎮表〉:「臣幸以芻賤,累忝榮。」
言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人所言不同。《漢書.卷三九.曹參傳》:「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參未知所定。」《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李公麟傳》:「紹聖末,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
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竟不知道。《紅樓夢》第六回:「不知大有大的艱難去處,說與人也未必信罷。」《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不知人心散了,國家有點兒兵事也沒人替他出力。」
人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者與死者陰陽兩隔,再也沒有關聯。
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的相同,而所經的途徑不同。語本《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途,一致而百慮。」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效果或目標一致。《文選.嵇康.琴賦》:「其餘觸類而長,所致非一,同歸途,或文或質。」也作「方同致」、「途同歸」、「塗同歸」、「塗同會」、「塗同致」、「塗一致」、「路同歸」、「致同歸」、「異途同歸」、「異路同歸」。
價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價財,是不依消費者選擇而強制提供的財貨。價財與公共財二者的區別在於價財適用排他原則,公共財不適用排他原則。且由於具有「價性」(meritorious),消費者因為消費不足時,此類財貨應歸政府經營。
  價財另一個特性是,它的利益是「外溢的」,但也是「內延的」,但公共財的利益則多其「外溢性」,而缺乏「內延性」。
  教育財除可視為準公共財(guasipublic goods)外,亦可視為價財,理由有二:
  首先,就全體國民所接受的國民教育來講,它並沒有「敵對性」,不因為就學人數的多寡,而降低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說,任何接受教育個人,都可以享有同等...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